禹州,素有“三粉之乡”的美誉。三粉,即:粉条、粉皮、粉面。
家家种红薯,户户做粉条,是过去禹州农村的真实写照。据了解,明代后期,红薯传入禹州后,由于禹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土地特征,抗旱、耐瘠薄、适应性强而且产量高的红薯在禹州迅速普及开来。
但红薯不易保存,晒干、粉碎的红薯粉又不好吃,在这种情况下,红薯粉条应运而生。农民借鉴粮食粉条的加工技术,创造性地发明了红薯粉条。经过长时间的生产实践和逐步完善,禹州形成了一整套粉条制作技艺。因此红薯既是粮食作物,又是经济作物。
在清代,每逢入冬时节,湖北、广州、山东、山西、河北等地客商就齐集禹州,来到生产粉条的乡村,收购村民们生产出来的优质红薯粉条,打包外运至全国各地销售,也有本地商人或乡民收购红薯粉条,运至外地贩卖。关于禹州红薯粉条的生产和销售状况,道光年间的《禹州志》、民国年间的《禹县志》中均有记载。
经过几百年的完善与发展,禹州红薯粉条的加工生产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传统手工技艺,是劳动人民长期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据了解,传统手工粉条制作有18道工序,包括选红薯、洗红薯、剁红薯、磨红薯以及和糊、漏粉、煮粉、挂杆等。每道工序均使用传统农家器具,因此传统手工方法制作的粉条透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近年来,医学研究证明,粉条还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富含锶、锂、碘、锌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有增强食欲、软化血管、润肤、美容、润肠通便等功效,而且具有鲜为人知的改善亚健康、减肥、健美和抗癌等作用。
(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