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游戏之心,行学习心理知识之事;以游戏之心,看淡这世间一切;以游戏之心,做好所有自己能做、想做的一切。
儿童游戏精神的丢弃是因为教育。我们教育孩子时,无形当中就把所谓正经的学习和不正经的游戏,界限过于分明,造成游戏和学习的势不两立。事实上,游戏和学习是相辅相成的,相互服务的。也就是说,在学的时候探索出来好玩儿的,如同游戏一样闯关,发现、突破,这个时候所带来的自信心、成就感,恰恰也是我们当前孩子在学习上所不具备而在打游戏当中才能体会到的。
我们把现实生活当中的太多事情过于标签化。比如我们会觉得打游戏是不好的,比如我们觉得跳舞、弹钢琴等是高雅的艺术。但事实上,所有这一切,我们不管自己去学或者自己去做,抑或让孩子去学、去做,他只是去做本身,大可不必去赋予他更多意义和标签。所以“如其所是”,这一切就都正常了。所以游戏就是游戏而已,大可不必大惊小怪,过度紧张焦虑。那学习也是如此,分数亦是如此,考哪个大学和学习哪个专业也是如此,真正做到我们经常说的“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让孩子过好他自己的人生”。
这样的话,我们不会因孩子玩游戏而过度焦虑,也不会把我们的焦虑过度投射到孩子身上,这种焦虑也不会在家庭中传递下去。所以,我们需要学习游戏的精神,或者说需要让自己变得好玩儿起来。
至于孩子会不会网络成瘾,这是另外一个极端的表现,需要我们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去深入分析,探索改变的方法。这种分析,往往不是只看到现象,而是要试图揭示现象背后的成因,行为背后的动机,家庭成长的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曾奇峰老师在他的《幻想即现实》一书中提到:“如果人生如游戏,那么这场游戏也是有境界之分的。最低的境界就是把人生的一切看成严肃的,不可游戏的。这样的人一定长着一副偏执的面孔,有着僵硬的身体,整个世界一片荒芜凄凉,整个人索然无味”。这样的感觉大概是一丝不苟,没有半点心理弹性,过于死板。这是最低的境界,这样的人生,往往会让自己活成机器,活成被动的、为别人而活,从来没有自我。
稍高一点的境界就是把学习和工作严格的分开,这样的做法,看似高明,实则是有分别之心。这种其实是人的分裂状态,只不过在这两种分裂的状态来回切换罢了,所以仍然是在两端飘忽不定,而不能取中庸之道。
最高的境界就是内心不再有游戏和非游戏之分,那么这样的人是会玩儿的。这样的人,他的工作、生活也是轻松的,也没有特别强烈的边界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或者说是敬而远之。那这样的人,他是高度的一致,而不是分裂的,人有自我的一致性、统一性和完整性。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在生活当中也不用来回切换,而心神也不再因事而分离,耗能减少、心身合一、人格统一。这样的人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家的真人、佛家的明心见性之人、儒家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之人,契合曾奇峰老师所说的“心理咨询的最高境界就是把人治疗成人”的这么一个统一性的发展。
我们读书、学习,也可以是一种“游戏”,所以你愿意怎么读就怎么读,读出来的便是当下真实的自己,如此反倒更有意义了。最后我们总结孔老夫子的一句话,叫“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把工作、生活、休闲、娱乐完全统一,然后从容不迫,这样的人生才是我们应该有的人生。祝福我们都有着这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