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期待孙老师讲课!她的课总有一种静水流深的酣畅和蕴藉,如一溪清水,缓缓地淌着,低调悠然,澄澈从容。孙老师就是这幽深流长的汩汩溪水,带着语文淡雅的清辉,流进每一位听课者的内心深处。
今天有幸听到了孙老师执教的《课外古诗词诵读》整合教学课。孙老师开课就给学生明确“比较”和“思辨”的学习方法,这是本节课的一条主线。首先引导学生先把四首课外古诗词和《唐诗五首》比较,学生习惯性地从内容和抒情等角度来分析比较。孙老师以《野望》为例,提示格律诗的特点,押韵、平仄、对仗、起承转合等让学生从固有的思维中走出来。古体诗这一诗歌文体知识学习,是我在诗歌教学中的最大空白。原来症结竟在于此!我顿悟——这课真“酣畅”!一针见血!我慌忙恶补知识短板。这个环节看似“一马平川”,实则“万山丘壑”。好险,既要挑战学生的习惯性思维,又得冲破这个坎带着学生进入“思辨”的轨道。
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在“三思辨”的设计。有了前面的思维跨越,学生渐入佳境。孙老师设计了三个“思辨”点:一是“形”变之美;二是“质”变之丰;三是改编之合宜。从形式灵美到内容丰满再延伸至情感融合。每一处“思辨”都能感受到学生思维的碰撞和跳跃。
在第一个“思辨”时,孙老师让学生打着节拍读四言诗,学生很有兴致。这样的一番比读之后,学生对四言诗和五言诗朗读节奏的把控就很好,更深刻地体悟到了五言比四言形式更灵动,更具有音乐感。能让学生“体悟”的就不能让他们“听悟”,合着节拍,带着音乐的节奏,读起来,动起来。诵读古诗,品尽诗歌之美,真乃“酣畅”之致!
另一精彩处当在改写之妙。把五言诗改为四言诗,思辨改写好不好。这节课的“蕴藉”之深在此。小组讨论探究之后,学生由自我思辨到同伴之间的思维碰撞。一个小组代表发言“以遗所思”和“将以遗所思”,一个“将”字,把主人公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折枝条,想要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又无法实现的那种孤独惆怅之情刻画了出来。还有接下来对“行止依林阻”中的“依”和“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中的“正”“常”等的思辨赏析。学生思想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内容之丰,情意之浓,诗意之深,难以言表。所谓诵出韵味,读出情味。在这样的一改一思中,何愁做不到呢?孙老师正是在这样精巧灵动的设计中,一步步引领学生用更好的方法学习古诗。
读进去走出来。传承经典,有你有我。能改会用,学习古诗的兴趣自然就有了。孙老师让学生观看《经典咏流传》里的一首关于《赠从弟(其二)》的传唱,谈谈自己的观后感。有学生说出了自己对诗歌情感融合的理解和对诗歌内容的深刻解读。学生不仅读进诗里,而且也走出诗外,看到了诗的远方。
感谢孙老师!她的课堂让我知道,人生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