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医者,被牧区群众亲切地称为“牧民的好曼巴(藏语曼巴意为医生)”。他也是科学家,为获取重要论证数据“粉身碎骨”;为揭开藏族适应高原低氧环境之谜,耄耋之年编纂340万字巨著《吴天一高原医学》,填补世界高山医学空白。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青海省高原医学科学研究院院长吴天一。
1963年,吴天一首次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发生在青藏高原的“高原肺水肿”并对其加以论证,而在此前很多文献都把高原肺水肿称为高山肺炎。这一重大发现如一声惊雷,对世界高山医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后12年,吴天一对青藏高原不同海拔、不同民族的人群进行了高原病调查,他通过对比研究得出结论:我国藏族群众已从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高原环境建立起完善的整体适应机制,但其中依然有低氧易感的个体。这一研究揭开了藏族群众适应高原低氧环境之谜,相关成果立即在国际医学界引起强烈反响,纠正了一度流行的、主观臆断的“青藏高原居民不存在慢性高原病”的论点。
2020年末,340万字的医学巨作《吴天一高原医学》出版发行,这本书展示了吴天一50多年来在高原医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
50余年来,吴天一对发生在青藏高原的各型急、慢性高原病从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和临床学方面做了系统研究。他提出的慢性高山病量化诊断标准被国际高山医学协会纳为国际标准并命名为“青海标准”,于2005年在国际上统一应用。
拖着一身“负伤”的“零件”,吴天一依然乐观坚毅,无悔付出。他曾这样说:“人生很短,要做的事情很多。做高原医学,最需要的精神就是奉献,留在青藏高原,是我一生最正确的决定。这条路,我走对了。”
(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