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广立谈心理
崔广立简介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访问学者、河南大学心理学硕士、许昌学院教育学院实验中心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沙盘及绘画心理分析导师、河南省“国培计划”项目培训专家、许昌市首届科普专家、许昌市新长征突击手、许昌学院首届双师型教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学雷锋标兵、“张丽莉”式优秀教师。
近20年来,从事心理学专业的教学和心理咨询师培训及督导工作,主持和参与省级、厅级课题二十余项,编写著作和教材《心理咨询与治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等。
“金钱”的心理分析(之二)
我们所能拥有财富的现状,跟我们过去内心的“富足感”有着很大的关系。反过来,如果我们过去的经历和经验让我们觉得匮乏的时候,我们对待财富的态度大概也是匮乏的,我们也就不能去驾驭足够多的财富。
生活中发现不同的人对待金钱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我们购买行为上的不同。比如有的人买东西从来不看价格,也不会讨价还价,似乎买任何东西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脑海当中也没有金钱的概念,但似乎也从来不缺钱。这主要是童年经历所带来的“充分满足”而没有匮乏感,成年之后的他也不需要“为生计奔波”,没有对金钱的“匮乏”和缺钱所带来内心的“紧张”和“恐惧”。那他的工作和事业,就不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是更多地创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也就会顺理成章地赚取更多的财富,具备支配更多财富的能力。
当我们对待金钱的态度是过于“紧张”和“算计”的话,在花钱上也会陷入一种深深的“恐惧”,也就会给自己的财富观和金钱观带来一种无形的“限制”,也会给孩子带来一种弥散的“匮乏感”。而这种匮乏感就会影响和限制孩子未来对财富的赚取和拥有,也会影响到未来他事业的发展。但如果小时候他是“富足”的,没有被财富所困、所累,他就能够让财富为自己所用,有能力去驾驭更多的财富,创造更多的人生价值,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更好地拥有他自己的人生。
电视剧上有一种现象,贪官贪了很多钱但不舍得花,这种现象并不是说他要做个样子给别人看。这是他内心潜意识当中一种强烈的恐惧和不配得感。很多贪官在最初的时候会说自己有一个贫穷的童年,但并非是贫穷的童年造成他们贪污的原因(因为很多人虽然生活贫穷,但家庭氛围很好,也会有着精神富足的童年),而是那种贫穷和贫乏的意识和观念植入到他内心当中,所带来的匮乏感和恐惧感,才可能是导致他贪污的原因。因为小时候对金钱有着强烈的匮乏、恐惧和渴望,然后他又没有那种“享受富足”的经历和经验,所以他也不会去驾驭这些财富。这种强烈的匮乏感、恐惧和渴望,在他有权力去非法获取这些财富,在他把钱装到口袋里那一刻,暂时得到了满足。但那个匮乏感一直都在(这一点其实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来进行疗愈),所以他的这种索取行为就会一直存在。但他又只会像守财奴一样,只是把这些贪污的钱财放起来,因为他没有花钱的经历和经验,也不知道怎么花,所以他只能就把钱藏起来,继续重复他之前“匮乏”的生活方式。
而我们对过去生活方式的重复,恰恰也是我们对过去的一种忠诚。是对过去父母所带来贫穷生活方式的一种忠诚。所以想去改变我们的社会阶层,真的需要不断的努力和不懈的坚持。从观念和意识上去改变,要比从现实生活行为模式上改变更有意义。或者说,更为主要的是我们观念和意识上的改变,才会带来现实中更有意义的财富状况的改观。这是跟我们的心密切相关的,所以也印证了我之前总结的一句话“心改了,命就改了”。需要补充一句:我们绝对不是说要铺张浪费,而是量力而行。艰苦朴素的生活态度,永远都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让钱回归到钱本身,我们能够真实的去面对钱的时候,让钱归钱、事归事的时候,所有这一切也就都“如其所是”了。
我们不去人为赋予它很多象征化和符号化的意义,不对钱赋予它很多人为意义的时候,我们对待钱的态度也可能更客观和真实了。我们也会对自我有一个更客观真实的感受和看法了,我们就可以更加客观和真实的去生活,追求我们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