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佩璋(1850-1920),字筱村,今长葛市后河镇后河村人。他少失父母,衣食艰辛,刻苦攻读,1873年拔贡,1876年中举人,次年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他以名节自重,岸然自守,故沉浮词馆二十余载无升迁。
1898年迁国子监司业,后转左春坊左中允司经局洗马。1900年补翰林院侍讲,次年迁待读,升侍讲学士。旋补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1902年被钦派江南正考官,以正文风,才震江南。他以廉洁自守,以忠贞处世,不事逢迎,绝少私交,虽身居高位,而门可罗雀。
辛亥革命爆发后,年逾花甲的他离京回归故里,乐善好施,解危济困,学博识广,善于鉴赏古书画,京师推为专家。
杨佩璋由于为官清廉,不追名利,在国史文献中很少见到杨佩璋的事迹。现遗留有长葛市档案馆藏的手抄本《氏家谱》,长葛市文物管理所收藏的佩璋四扇屏,位于后河村的佩章故居。但“国史出于人手,口碑发自心田”,杨佩璋刻苦发愤、饱学多识、居官清正、心系百姓的形象及其众多动人传说,在民间代代相传至今。
(本栏目材料由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