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故事:某公司决定盖一幢大楼,两年前就已经制定了计划,可是终因材料不足而使计划落空。写文章和盖房一样,如果没有材料,写作就是一句空话。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这“米”就是巧妇要“炊”的材料,有了“米”之类的材料,巧妇自然就能做出丰盛的佳肴。如果不给她“米”,硬要她做出饭菜,无论她再巧,也只好空自叹息,“炊”不出任何东西来。因此,占有材料是写好每一篇文章的关键。那么,怎么占有材料呢?主要谈三点:
首先,要熟悉生活,热爱生活。
生活是写作材料的丰富源泉,写作离开生活,就如同鱼儿离开了水一样。可以这么说,脱离生活的文章是根本不存在的,即使一些科幻作品、童话故事,也必然有现实生活作为依据。譬如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记叙的虽是一些降妖除怪之事,但这些妖和怪正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痛恨的对象,而作者塑造出来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也都是以生活为依据,因为社会中存在着猴子、猪之类的动物。尤其孙悟空这个形象,更是源自上古神话中的淮渦水神无支祁。任何一个作家,都把观察体验生活作为写作的第一要素。高尔基的《童年》《我的大学》就是他自己的生活写照。景老师所著的几部小说,其中的许多故事都与老师的生活有关。因此,忽视生活,就等于抛弃掉了材料,自然也就无法写作文章了。所以,一定要重视生活,热爱生活。
第二,学会搜集身边的材料。
如果说个人的生活是一朵小浪花的话,那么,社会生活则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在小学生习作中,有时仅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到社会上去调查、采访,搜集更多、更精彩的材料。著名作家魏巍为了写好一篇反映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地打击侵略者的通讯,曾先后采访了上百人,搜集了几十条有关的材料,最后写出了《谁是最可爱的人》。再如本次习作,有的内容你身边就有,甚至你曾经经历过,例如春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但不少材料你未必知道,比如每个民族的不同习俗、饮食,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都需要通过调查、搜集方能了解。
除了调查、采访之外,细心观察、把握积累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鲁迅先生说过:“留心多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这里讲的“留心多样的事情”“多看看”就是观察、积累的关键。观察要注意一个“广”字。观察多了,你就有了分辨事物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利用自己得到的材料写文章。在观察某一事物时,要做到深入细致,准确透彻,不要马虎肤浅,草率应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仅注意观察,还要勤动笔,把看到的、听到的记下来。搜集占有的材料多了,写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第三,是阅读。
阅读也是占有材料的必然要素。书本上的材料是现成的,比较完善的,搜集运用书本上的现成材料可以提高写作效率。当然,在运用某些现成的材料时还要注意借鉴和改造,切不可机械地照搬,更不能不道德地抄袭,而是要选择其精粹,融会贯通,使其变成自己可以接受的东西。可以整段、整句地摘抄,也可以摘抄一些词语。摘抄的形式可以概括摘要,也可以记心得体会等。总之,只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还要“记万人言”,才能酿出佳蜜,贡献给人们。摘引也要养成习惯,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有这样,才能积累更多更好的材料,才能写出合格优秀的习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