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我们讲到了对于孩子需要的满足程度,会影响到孩子内心富足或者匮乏的状况,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情结的形成。生活中我们该如何理解和正确对待孩子的各种需要呢?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情绪。心理学对于情绪的解释: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与需要的满足程度密切相关。而需要满足的状况和习惯性模式,也会进入我们的潜意识,继而影响到我们的外显行为表现。
需要满足的程度有两种典型状况——剥夺和餍足。剥夺就是从来没有得到过满足感,总是处于不被满足的状况。而这种状况,通常会造成内心的紧张和匮乏。餍足则是体现在充分满足甚至过度满足,而这种满足情况的出现,则会导致孩子对于某种诉求逐渐失去兴趣,而不再念念不忘、依依不舍。
生活中的常见误区是,我们总是没有给到孩子充分满足的体验,甚至有时候还会有意制造剥夺的状况,造成紧张和匮乏。有时候甚至会用故意延迟满足的方式,试图培养孩子的耐心、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和自制能力。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对于孩子的延迟满足训练,一方面有孩子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延迟满足应该是建立在充分满足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做到延迟满足。
用生活中一个常见的例子来进行解释。比如有些孩子喜欢吃糖(或者巧克力等),而我们觉得小孩子吃糖是不好的(比如会坏牙等)。我们就会竭力控制孩子吃糖的行为,尽量减少孩子吃糖的机会。但时间长了我们会发现,孩子会越来越喜欢吃糖,甚至变本加厉的喜欢和沉迷。说明家长对于孩子行为的控制和压抑是没有效果的。
在生活中,我们不想让孩子吃某种食品(比如巧克力),大概有这些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不让孩子接触到这种食品,生活中也从来没有过这种食物的概念。那么当他不知道这种食物的时候,他也就自然不会沉迷其中了。当然,这种方法恐怕是行不通的,因为现在发达的网络时代,不想让孩子接触到某种食物大概是不太现实的。事实上很多时候,喜欢吃巧克力的孩子往往是因为家里有一个喜欢吃巧克力的妈妈。只不过妈妈可能会背着孩子偷偷地吃罢了。
第二种方法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寻找机会让孩子充分体验甚至是过分满足(餍足),让孩子对于某种食物(比如巧克力)不再有神秘感和紧张、匮乏的感受。比如给孩子买各种他喜欢吃的巧克力,满满地堆在他面前,然后告诉他想怎么吃就怎么吃。让他真实地感受到他是完全被允许和接纳的。当他经过试探之后,发现真的可以想怎么吃就怎么吃的时候,他会突然发现,原来吃巧克力也不再像之前那样“遥不可及”;也不再有之前的那种“垂涎三尺”、抢着吃、偷着吃的那种渴望和期待了。这个时候,孩子就可以把巧克力扔到一边,而巧克力也不再是他的全部,最多也只是一些点缀而已了。此方法的核心是家长必须完全的放手和信任孩子,内心不再有一点点限制孩子的想法和念头(也就是说对于孩子吃巧克力的行为不再有一点的焦虑和恐惧、控制和要求)。
第三种就是锻炼孩子的自律性和自制力,培养孩子强大的自我意识,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当然,这种情况通常还是要建立在第二种情况的基础上。即让孩子体验过充分满足,再去谈延迟满足,才能够更顺利地实现和完成。需要补充的是,对于孩子需要的满足,一定要量力而行,因人而异。同时,我们也要做到以身作则、懂得感恩,那么孩子也会在这个过程当中,心存感恩,获得心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