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民间泥塑制作源远流长。在禹州汉墓出土的陪葬品中,发现了许多用手捏的泥猪、泥鸡、泥鸭、泥狗、泥马等泥塑品。这些泥塑作品的高度大部分在20多厘米左右,形体美观,形象逼真。不上釉、不涂色、不修饰,柴窑烧制而成,保持了泥土本色,使作品显得朴实、稳重、大方,并有很强的立体感,这就是禹州早期的手工泥塑艺术品。
两汉以后,特别是佛教传入后,禹州到处建有佛塔、寺院。这些寺院都需要泥塑佛像,使禹州泥塑艺术得到很快的发展。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
宋至明清,泥塑艺术日臻成熟,出现了惟妙惟肖的人物肖像泥塑。据《禹州史志》记载:方岗泥塑艺人景文庄和禹州城内梁德海,都为嵩山中岳庙塑过神像;鸿畅寨子贾村李风,参加了洛阳香山寺的泥塑塑像。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还出现了一些小型玩具,譬如小鸟、小兽之类,既可观赏,又可让儿童玩耍。
不同时代的泥塑作品反映着不同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真正体现了不同时期禹州的民间文化状况。
(本栏目材料由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