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乐学堂

关于吃的心理分析(之二)

上次讲到了口欲期,婴儿对于口唇欲望满足的执着,是0到1岁非常关键的人格发展特征。但纵然是对于刚刚出生的婴儿,吸吮乳头也不仅仅是为了吃,还有更为重要的心理需要——满足亲密感和安全感的需要。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猴子实验:将刚出生不久的小恒河猴放入一个特定的实验环境,还准备了两只母猴的模型,其中一只用铁丝做成的母猴,它的胸前有一只奶瓶;还有一只是用软绵绵的绒布做成的母猴,但胸前没有奶瓶。实验结果显示,小恒河猴只有在饿的时候,才会去吸铁丝母猴胸前的奶瓶,大多数时候,都会依偎在绒布母猴身边。这个实验证明,吃并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同样这个实验也可以给到我们做父母的一个启发,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仅仅给他好吃好喝的就代表了我们对孩子的爱。对于孩子来说,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陪伴和安全感。

如果没有足够安全感的孩子,或者在小时候对于“爱”的感受和体验是极其匮乏的,或者在小时候承受了过多不属于他应该承受的责任和压力,那么孩子往往就会用“吃”的方式去寻求一种满足。

小孩子让自己吃得很胖,拼命地吃东西,试图让自己长成大人的模样,来面对那些小孩子无法面对和承受的压力。这也像有些小孩子总希望自己长大,像大人一样去保护自己和家人。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意识到,父母无形中给到孩子太多的压力,应该让他回到孩子的状态,让父母成为父母——这就需要父母去学习成长的心理功课了。

对于孩子来说,仿佛只有在吃的时候,自己才会得到片刻的满足与安全,仿佛自己的情感也会在吃的过程中得到了滋养和释放。这种模式也会在我们成年人身上有所体现,比如我们感觉到在亲密关系中,没有被“爱”的时候,或者在压力大的时候,也会忍不住一直吃下去,甚至会让自己吃撑、吃吐。其实也是一种内心匮乏的替代性满足。

当然,有时候这种匮乏感未必是当下的,也可能是我们小时候情感匮乏的一种固着状态。当现实的压力和焦虑或者不安全感增加的时候,就会激活我们早期的匮乏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我们就不由自主地退化到儿童时期,试图用吃的方式让自己强大,或者用吃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当我们意识到这些的时候,我们才能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学会用恰当的方式来爱自己,而这个时候,我们成年人的“减肥”难题也会得到有效破解。

成年人的吃,还有一种可能性,是我们无意识继承了父母那一代人(或者我们家庭成员中的重要人物)的心理匮乏或者食物匮乏。小时候可能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处于一种食物匮乏、吃不饱饭的情况下,给他们那一代人造成了内心的“极度匮乏”,留下了身体的“饥饿感”的集体潜意识。当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食物越来越充足的时候,也还是会忍不住“狼吞虎咽”,还会不经意“储存脂肪”,然后就会不知不觉越来越胖了。这种情况,更多体现在中老年人的“吃”上。当我们发现自己吃饭总是忍不住狼吞虎咽的时候,可以多一份觉察,告诉自己,这种饥饿感未必是当下自己的,可能是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的,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那么紧张和恐惧没有食物了。当我们不断提醒自己的时候,也会慢慢让自己的内心得到了安全感和释放,可能也就不再那么着急的“狼吞虎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