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一问到育儿的问题,都是跟“怎么做”有关。可是,如果父母人格不健康,就算有一本关于“怎么做”的书,全部按照书上说的做,还是会制造出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而人格健康的父母,根本不需要这本书,就能培养出一个健康的孩子。父母跟孩子的关系,如何影响孩子的人格?我总结了11句话,分享给大家。
一、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怎么做更重要。
这句话是自体精神分析学家科胡特说的。“父母是什么人”指的是父母的人格。什么样人格的父母是好父母?有很多说法,比如好玩的人、健康自恋的人、粗心而阳光的人等。我们说个新的:清爽的人。这样的人特点是:在关系中边界清楚,不黏黏糊糊;能够自得其乐,不太依赖他人;处理事情果决,不拖泥带水;也尊重他人的边界,不入侵、不破坏……如果你问,怎么达到清爽人格的境界呢?所有这类问题,我给一个总的回答。
人格变化只有三种途径:一是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觉察能力,包括觉察自己的情绪、想法、愿望和行为,并且去理解这些状态背后的意义;二是去跟各种人打交道,在新的人际关系中松动自己人格中僵化的部分;三是找一个精神分析师。
二、父母潜意识倾向于让孩子尝尝自己童年各种痛苦的味道,把孩子制造成最理解自己的人。
被抛弃过的,会抛弃孩子;被粗暴对待过的,会粗暴对待孩子。让人伤感的是,这样做的动机是爱,因为爱一个人,才会让他以某种形式跟自己一样。但是,这是不健康的、没有分化的爱。健康的、分化的爱,是使孩子摆脱父母的命运,成为他自己。
三、人格层面有过度控制倾向的父母、可能正在制造一个有精神障碍的孩子。
为了避免对孩子失控,过度控制型的父母会不自觉地打压孩子的各种能力。比如有的家长随口制定的规矩是:大人说话孩子不要插嘴。这可能打压孩子以下能力:对环境的敏感及做出相应的反应;在权威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要知道,孩子的直觉能力是高于大人的,以大人身份压制孩子,等于直接压抑孩子的直觉能力。如果你要讨论真正的大人的事情,就找个孩子不在场的地方吧。否则,就是邀请了“Ta”参与,又不让“Ta”参与,这就使“Ta”陷入了双重束缚境地。
研究证明,这是制造严重精神疾病的环境特征。有个关于双重束缚的段子:有个人养了一只狗,给狗取名为“别动”。这人经常这样对狗说话:“别动,过来”,或“过来,别动”。据说后来那只狗疯了。
四、对孩子的有些“错误”,特别是经常犯的“错误”,最好延迟反应。
因为你的立即反应可能会使孩子对用这种方式“调动”你的情绪和行为成瘾。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我一发出刺激,对方立即就有反应,这是一件多么爽的事情啊。
五、家族创伤有时候就像个传家宝。重男轻女是常见的文化级别的家族创伤。
在不少的临床案例中,一代又一代女性被迫害的景象,骇人听闻。很多女性的一生,毁于这种灭绝人性的文化传统。让人悲喜交加的是:多子女家庭中,如果有重男轻女的传统,结局往往是女性发展得很好,男性反而很弱。
对此的精神分析解释是:重视男性就是制造了过高浓度的关系,在效果上等于阉割了男性,而被忽视的女性却获得了自由发展的空间。
我相信女性并不需要这样“莫名其妙”的所谓好处。美好的家庭风景应该是:无论性别,你都可以有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条件,包括经济上和态度上的。理想的文化环境是:男孩和女孩的利益和权利,不是此消彼长,而是均等,更理想的情况是都足够充分。
六、对孩子严格的要求,可能源于对自己父母的失望,以及对自己的失望。
对自己满意的父母,不会有哀怨,也就不会要求孩子有成就来消除自己的哀怨。说得狠一点,那些在自己的生活中,能把其他成年人搞得一败涂地的人,是不会在家庭生活中打败自己的孩子,以补偿缺失的优越感的。
对他人的失望,本质上是对自我缺憾的补偿:我对你失望,就忘记对自己失望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