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学期开始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牵动着父母的心,老师们也会尽力去照顾好的孩子。但偶尔见诸报端的校园欺凌现象,时有发生。如何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家长如何识别孩子可能被“欺凌”,也是我们普遍关心的话题。
首先,什么是校园欺凌?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首次明确了学生欺凌的界定。该方案指出,中小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通常情况下,校园欺凌现象中的参与者,包括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观者。欺凌者是指在校园内外实施欺凌行为的一方,其中包括主要欺凌者和欺凌协助者、支持者。主要欺凌者指欺凌事件的“主犯”,即在欺凌事件中起主要作用或组织、领导作用的人,这样的欺凌事件参与者在三人以上;欺凌协助、支持者不是欺凌行为的发起人,但在欺凌开始后加入或协助欺凌。部分欺凌协助者受欺凌者的恐吓、威胁,属于被迫参与欺凌。
欺凌者往往受其自身的挫败感、羞辱感和愤怒情绪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而个人心理疾病与社交障碍、家庭问题、社会压力等原因都可能导致欺凌者的产生。
被欺凌者,是校园欺凌事件中的最大受害者,在校园欺凌行为中是处于弱势的一方。被欺凌者遭受欺凌的诱因众多,既包括外界欺凌者的挑衅与攻击,也包括被欺凌者自身的个性特征(例如:年龄、性别、体质、外貌形象、健康状况等)、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校园环境、同伴关系等。
旁观者,既不是欺凌者,也不是被欺凌者。他们不是校园欺凌事件的主要参与者,但目睹或听闻了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在校园欺凌行为中处于旁观的位置。
在校园欺凌事件发生时,旁观者可能采取三种行为:“作为”“不作为”“对欺凌行为起哄”。“作为”是指及时为受欺凌者提供支持、帮助和保护;“不作为”是指拒绝为受欺凌者提供支持、帮助和保护;对欺凌行为起哄是指该旁观者并未表现出欺凌行为,但他的行为可能增强欺凌者的攻击行为。
旁观者的行为会产生旁观者效应:旁观者的“作为”效应能遏制欺凌行为,进一步减轻或缓解被欺凌者所受的心理伤害,并增强他们的亲社会行为;旁观者的“不作为”效应或欺凌起哄行为则会助长欺凌行为,降低欺凌者的自责与内疚感,加剧对被欺凌者造成的伤害以及催生他们的反社会行为。
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观者的角色随时可能发生相互转变。
欺凌者与被欺凌者可能具有双重身份:某一事件的欺凌者可能在另一事件中成为弱势一方,遭受欺凌,变成被欺凌者;被欺凌者可能将自己所受的欺凌发泄在其他弱势方,实施欺凌,成为欺凌者。
旁观者受欺凌行为影响,可能加入欺凌,成为欺凌者;也可能受欺凌行为恶化影响,被波及卷入欺凌事件,成为被欺凌者。
作为学生,如果能够及时发现身边潜在可能存在的校园欺凌,及时报告老师或者告知家长,也会预防欺凌的进一步发生。在欺凌发生的时候,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如果能够及时制止这种欺凌行为(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至少不能漠视甚至起哄,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欺凌发生的可能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