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乐学堂

名师大讲堂

崔广立谈心理

崔广立简介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访问学者、河南大学心理学硕士、许昌学院教育学院实验中心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沙盘及绘画心理分析导师、河南省“国培计划”项目培训专家、许昌市首届科普专家、许昌市新长征突击手、许昌学院首届双师型教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学雷锋标兵、“张丽莉”式优秀教师。

近20年来,从事心理学专业的教学和心理咨询师培训及督导工作,主持和参与省级、厅级课题二十余项,编写著作和教材《心理咨询与治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等。

拖延心理分析(之四)

这期内容,我们再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探讨一下关于拖延行为的成因。

很多时候,孩子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出现,总是会在家庭关系中找到线索与原因,呈现与“问题行为”相对应的亲子互动模式。 对于拖延问题,有这么一句话,每一个“磨蹭”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唠叨”的家长。

接下来举例详细解读一下这种常见的亲子互动模式。

孩子一开始可能不太熟练地完成一些动作,比如刚学会吃饭的时候,显得笨手笨脚,还会把饭菜洒一桌子。家长看到这些情况,可能会觉得孩子吃饭太慢,而且还弄脏了衣服和餐桌,就会忍不住“帮助”孩子完成,甚至直接喂孩子吃饭。而这种帮助,表面上看加快了孩子吃饭的进度,却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自己尝试吃饭的权利,阻碍了孩子发展独立吃饭的能力。这种方式的不断重复,会让孩子越来越多地丧失自己成长的机会,在以后孩子需要独立的时候,会让孩子感到无能为力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会影响到孩子的信心和勇气,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孩子刚学会自己吃饭的时候,我们还能够用我们的“帮助”去让孩子赶快完成吃饭的任务。随着孩子的不断长大,我们能够“帮助”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比如孩子的作业。我们都知道孩子的作业需要自己去完成,当看到孩子拿出作业本,依然在那里磨磨蹭蹭的时候,这种磨蹭,其实是“传承”了吃饭时候的“无能为力”,也会依赖甚至是“等待”父母的提醒和“帮助”,因为孩子已经习惯于那种“无微不至”的照顾了。但是对于父母,却是无法接受和容忍的,于是只好不停地去提醒孩子。当然,一开始我们也会强压怒火,压低声音、放缓节奏,试图保持“平静”,甚至不停地做深呼吸,告诉自己“我生的、不生气……”最后发现孩子依然如故,那我们就真的“忍无可忍”了,只能提高嗓门、大声呵斥,甚至大打出手,最终会爆发冲突,孩子也会“备受打击”,我们也会情绪失控,甚至几近崩溃。真的是不辅导孩子学习时“父慈子孝”,一辅导学习“鸡飞狗跳”。当然,辅导孩子学习的时候,还涉及到辅导的方法和技巧,这个话题以后我们作为另外的专题进行详细解读。

孩子在这种不断的督促之下,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甚至是越催越慢。对于年龄小的、低年级的孩子,或许一开始并没有学会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所以开始时会不知所措。当周围不断的响起催促的声音时,孩子就会更加不知所措,甚至有些呆滞了。这种现象作为低年级孩子的家长可以多加留意一下。

孩子上低年级时,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理出头绪,然后让孩子一件一件去完成就行了。比如孩子该写作业的时候,晚上该刷牙洗脸的时候,我们不需要说太多语音,只需要“轻轻地”走过去,“温柔而坚定地”拉起孩子,送到书桌前或者洗手间,再“轻轻地”提醒一句即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他在专注于他自己的事情时会非常专心,周围人的声音都会被自觉屏蔽掉。不是他不愿意听话,而是他根本就没有听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了很多遍,结果孩子却纹丝不动的原因。当我们大声吼孩子的时候,他才会感觉突然被惊醒。看着家长大发雷霆,孩子显出很无辜的样子。总结一下就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能动手的决不动嘴”。当然,此处的动手不是动手打孩子,而是轻轻地拉起孩子,把他送到他该做的事情面前即可。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