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596年—658年/659年),字登善,出身河南褚氏,祖籍阳翟,即今天的禹州市。他是唐朝宰相、政治家、书法家。
褚遂良的民族关系思想不仅内容非常丰富,而且理论体系也比较完整。从整体来看,主要由“先华夏而后夷狄”“畏威慕德”和“以信义而抚戎夷”等三大部分所构成。
“先华夏而后夷狄” 是褚遂良民族关系思想的核心。褚遂良认为,唐朝所直接管辖的汉族地区和被称为“遐荒”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既然在地域上是有层次的,那么对其重视的程度也应当有层次。他为此很形象地打了一个比喻,把唐朝应该直接管辖的地区比作“一身”,在“一身”之中,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等于自己的“腹心”, 各个州县如同四肢, 而 “四夷”则是身外之物。
在褚遂良的思维中,“威”就是通过诛的手段,使少数民族惧怕唐朝;“德”主要是指德化。在褚遂良的民族关系思想中,对少数民族实行德化主要是通过册立可汗的方式使少数民族对唐中央感恩戴德,从而永远依附唐王朝。
在中国古代,安抚边疆少数民族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在褚遂良看来“以信义而抚戎夷”是最好的方式之一。他认为:第一,“信为国本”;第二,对少数民族守信能够充分显示中原王朝的形象;第三,守信是避免民族战争的有效途径。
(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