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开学季。古代学子开学前会做哪些准备?从古籍记载来看,必不可少的有三样:一份“束脩”,即学费;一件“青衿”,类似于现在的学生服;一套“笈囊”,放置书本、衣服等学习、生活物品的收纳用具……
现代学子如果去外地读学,往往要带个行李箱。在中国古代,人们外出装收物件的工具有褡裢、包袱等。褡裢是一种长方形的布口袋,中间开口,两端装物,在古装戏中常能看到。褡裢有大小之分,大的可以搭在肩上,小的可以挂在腰带上,两端装纸、笔、砚台、印章印泥、信封便笺等需要随身携带的学习、生活用品。在古代,外出收账的先生也爱用褡裢。
包袱比褡裢简单多了,成本低廉:用一块方形布料,将需要携带的物品放进去,然后将两个对角各自打结,可挎可背。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太好的学子,在外出读书时都会背一个大包袱。如今,学校做思想动员时,常要求学生“放下包袱”即由此而来,但已完全是两个概念。
由于书本和衣物如果放在褡裢或包袱内很容易起褶、变形,所以,古代学子多用“笈囊”或“箧笥”、“箱笼”等东西来放置学习、生活物品。
“箧笥”,其实是两种功能不同的收纳工具。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称:“箧,箱箧也。”可见“箧”就是箱子,不过,“箧”大为“箱”,“箱”小称“箧”;笥则与箧相对,笥大为“筐”,筐小称“笥”。“箧”与“笥”常一起使用。两者的区别是“箧”是方形的,密实,较浅,多用来放纸本、书籍;“笥”是圆形的,稀疏,较深,多用来收藏食物、衣服。
“箧笥”是古人早期对“行李箱”的称呼,隋唐以后多称为“箱笼”。宋代戴侗的《六书故》即称:“今人不言‘箧笥’,而言‘箱笼’;浅者为箱,深者为笼。”
专门用来装书的“箧”,古人又称为“笈”。《说文解字注》引晋周处《风土记》称:“笈,谓学士所以负书箱,如冠箱而卑者也。”珍贵的书一般都会放在“笈”内收藏,秘不示人,后来代指难得、绝版好书的“秘笈”一词,即由此而来。
古代学子外出求学时,常常背着书箱,即所谓的“负笈”。据唐代虞世南的《北堂书钞》记载:东汉人李固,“步行负笈,千里从师”。东晋王嘉的《拾遗记》中提到的东汉人任末,十四岁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唐代文人王勃也曾背着书箱,长期游学于京城长安。此即其在《山亭兴序》中所谓:“负笈从师,二千余里。”
与“笈”相配套的是“囊”,“囊”即口袋,是中国包装袋史上最早的一种款式。“笈”与“囊”都是古代学生家长为孩子准备行李时的“标配”,故有“笈囊”一说。早期的“囊”,除了用于盛放印绶、钱币、香料等外,有的还专门用来盛放书本、文具,被称为“书囊”或“书袋”。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笈囊”、“箱笼”一类行李很沉,不干农活儿的学子带着上路,确实不易,有条件之家往往还会物色一名年轻仆人,谓之“书童”,又称为“伴读”,专门侍候孩子读书,帮着负笈、挑担什么的。 (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