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旧闻

《骆驼祥子》的手稿

1936年9月16日,老舍先生创作的《骆驼祥子》在《宇宙风》半月刊第25期上连载。今年,这部小说发表整整80年。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描写北京这类大城市底层民众命运的作品较少,通常都是农村、小城镇、武装革命斗争题材的作品。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受到读者欢迎,与其题材的选择关系紧密。另外,老舍先生的写作语言是经过提炼的、考究的北京话,通俗易懂,接近百姓生活,便于百姓阅读。

老舍先生说:“《骆驼祥子》这本小说是我笔尖下流出的血和汗。”因此,80年来,《骆驼祥子》塑造的“祥子”和“虎妞”的形象深入人心。80年来,这本小说不仅在国内出现了各种艺术形式的改编,而且被翻译成英语、德语、法语、日语,在国外掀起热潮。鲜为人知的是,《骆驼祥子》的手稿至今保存完好。

1982年,正当老舍的大女儿舒济编辑《老舍文集》,到处搜集老舍先生的手稿时,传来了有关《骆驼祥子》手稿的消息。老舍先生的家人原以为老舍先生抗战前的手稿早已荡然无存,没想到这样一部重要作品的手稿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

老舍先生在1936年辞去山东大学的教学工作,开始写《骆驼祥子》。他写完一章,就送到《宇宙风》半月刊发表。老舍先生原本打算写24章,这样可以用一年时间登完。刊登到第20章时,七七事变爆发,继而华北领土被日寇侵占,《宇宙风》不得不在1937年9月中断发行一个月。直到10月1日的《宇宙风》第48期,才刊登完《骆驼祥子》。1939年3月,在沦陷的上海,陶亢德先生的“人间书屋”出版了《骆驼祥子》初版本。老舍先生见到《骆驼祥子》的单行本,已经是在重庆流亡几年后的事情了。难怪他感叹:“‘祥子’的运气不算太好。”

《宇宙风》是民国时期著名出版家陶亢德先生与林语堂先生共同出资创办的刊物。陶亢德负责刊物的编辑出版工作,经手了很多作家的手稿。他见老舍先生《骆驼祥子》的手稿很少涂改,字迹工整、清楚、好认,便特意将这部手稿收藏起来。“文革”期间,《骆驼祥子》的手稿被抄走,暂放在上海图书馆。

不久后,上海图书馆受命焚毁抄来的大量书稿。当时,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先生已“靠边站”,被安排查看此次销毁工作。他一边转一边看,在纷乱的纸堆中看到一沓字迹工整的手稿。他弯腰拾起,发现是《骆驼祥子》的手稿。他不顾被批斗的危险,趁人不备,急忙将手稿揣在衣服里,带出现场,并转交给另外一位馆员,嘱咐他一定要将这份手稿保存好。正是顾廷龙先生的义举,使得今人还能有机会一睹《骆驼祥子》手稿的面貌。

“文革”结束后,上海图书馆特地复印了《骆驼祥子》的手稿,无偿送给老舍先生家属一份。人民文学出版社在2009年出版的《骆驼祥子》手稿本,用的就是当时的复印件。

(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