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社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莫过于做官。晚清拥有公务员资格的人常常是官员定额的数倍、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然而,想做官的人这么多,乐于干事的寥寥无几,以致官场经常出现各种笑话。
魏光焘做甘肃平庆固泾道时,固原驻军中有几个士兵逃亡,怎么也找不到,便叫胥吏制作公文通令所属各府及直隶州缉捕。但胥吏做事马虎,竟然将朝廷直辖的奉天府列入所属各府中,并且将府尹写成知府。奉天府尹松林接此通令,怒发冲冠,当即行文质问魏光焘。魏光焘只好托朝中要人做工作,并自称门生,送给松林一万两银子,才平息此事。第二年,松林致信魏光焘,请其代买数十袭玄狐、猞猁等珍稀动物的皮子。魏光焘明知松林是第二次敲竹杠,还是乖乖地花上一万两银子办了这件事。
一些官员对公文敷衍塞责,对日常政事也是能推给别人就尽量推给别人,因此造成胥吏权势熏天、胡作非为。胥吏,就是官府那些实际办事的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办事员与科员。这些人熟悉某一方面或某一部门办事的规则、例案。官府衙门中掌文案的小吏,部院衙门中的堂吏、门吏、都吏、书吏、知印、典狱都可以归入此类。晚清下级官员去上级衙门办事,上级官员顶多表个态,具体办事的都是胥吏,官员平时也很少检查胥吏的工作,就算检查也看不出名堂。在胥吏中,依附于户部的是最牛的。那时,内外战争甚频,经常需要报销军费,少则数十万两银子,多则成百上千万两银子。户部胥吏办事有个规矩,先不管你的军费开支符不符合规定,而看你愿送多少钱,送的钱足够,不合规也可以报销;送的钱不够,合规他也要找碴儿。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后,湘淮军要报销的军费数以千万计。清廷于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七月颁布上谕,各路统兵将帅免于造册报销,曾国藩感激涕零,写信给儿子说:“真中兴特恩也。我朝酬庸之重,以此次最隆。”曾国藩之所以这样兴奋,是因为当时的官员极不作为,他去报销军费,必须与贪婪的下层胥吏打交道,会让他吃尽苦头。
皇权时代,读书人做官的目的一是为了发财,二是为了光宗耀祖,真正有政治理想的微乎其微。正因为如此,没得到职位的时候,他们会溜须拍马、跑跑送送;有了职位,他们则索贿受贿、纸醉金迷。
晚清官员不喜欢做事,也与科举考试的导向有关。在清代,想做官无非三种方式:科举、捐纳、恩荫,其中科举是最主要的通道。而科举考试的内容无非是古文,政治、经济、宗教、教育、军事等其他领域的知识无须关注。而当官是需要专业的,比如做知县、知府、巡抚要懂政治,做总兵、提辖、总督得懂军事,做盐道、河督之类的要懂经济、水利。这就使得多数官员上任后感到无所适从。面对专业知识的欠缺,有进取心的官员会努力学习,没有进取心的自然就会混日子。
一个社会终究是靠做事的人支撑的,当大家都不想奉献、只想获得,整个社会的糜烂与衰败也就成了必然。清代的灭亡原因很多,官员的不作为应该是其中之一。 (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