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专版

“扒村瓷”亟待浴火重生

□ 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万誉 孙学涛

宋军乾在展示获奖的“扒村瓷”作品。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孙学涛 摄

“1963年,扒村窑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它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扒村瓷’烧制技艺已被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月15日,在扒村窑址前,慕名而来的游客念着石碑上的字,触摸着脚下的泥土,仿佛在与千年之前的工匠对话。

是的,从唐宋开始,扒村已成为烧造瓷器和冶铁的重镇。扒村古称“神前镇”,享有“瓷都”之盛名。《禹县志·山志》记载:“扒村亦曰‘八里村’,产陶土及煤铁……宋、金东张镇(今扒村)旧瓷场地……”

从书中记载的内容来看,“扒村瓷”历经五代、宋,到了元代,因为战争,瓷窑被毁。

“几十年前,在我们村的田间地头经常能挖到碎瓷片,现在很少了。”扒村村委会主任白跃轩说,“这几年,村里有一部分人致力于恢复‘扒村瓷’的烧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2013年成立的席家窑坊。”

在席家窑坊,仿古建筑让人眼前一亮。在一个写有“宋军乾工作室”等字的房间,“扒村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59岁的宋军乾正在一件瓷器上作画。“这是模仿出土的‘扒村瓷’做的瓷枕。”他说。

宋军乾介绍,“扒村瓷”注重实用性。古时,瓷枕可以当枕头使用。他正在画的这个叫《美人枕》,外形是枕头,上面有一个身材丰满的唐代女子。除了绘有花草、鸟兽、人物等图案外,“扒村瓷”上通常有字。他做的这个《美人枕》就写有一句话:“手把明月珠,打落金色梨。”

“我们席家窑坊主要致力于恢复‘扒村瓷’的研究及生产,现有扒村窑博物馆、研发车间、生产车间,还有两座现代化窑炉、两个产品展示厅、一个体验馆等设施。”席家窑坊的负责人边凤娟说,为更好地传承、发展“扒村瓷”,他们要将席家窑坊打造成一座集参观、体验、研发于一体的陶艺基地。

“近几年,不少爱好艺术的老师和学生来到我们这里。我们包吃住,他们在这儿可以研究‘扒村瓷’,也可以体验做瓷器等。”边凤娟说。“扒村瓷”虽然历史悠久,生活气息浓郁,但器物上的图案略显粗糙,构图不够严谨。专业人才将学院派画风与民间艺术结合,用专业的技法让“扒村瓷”上升到新的高度,在其实用性的基础上,更增添了较高的观赏性,对“扒村瓷”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所以,我们欢迎更多的专业美术人才和陶艺人才来我们村进行调研、参观。”

边凤娟说,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扒村瓷”制作技艺的恢复有了一定成绩,但是存在很多问题。“要想更好地发扬传统文化,除了保护外,还要传承。现在,很多年轻人另谋出路,老手工艺人年龄越来越大,如何更好地传承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

对此,曾多次到扒村实际调研,对“扒村瓷”有一定研究的许昌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郭君健说,传统的“扒村瓷”制作技艺凭借独特的工艺价值成为一种地方文化的象征,被人关注。扒村民间陶瓷产业受禹州的资源优势、文化积淀、市场成熟、政策扶持、人才基础等因素影响迅速发展。

“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扒村瓷’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人才与技术的困境。”郭君健说,作为“扒村瓷”的研究者,他希望这一传统手工技艺被传承下去,希望通过老一辈人的努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继承并发扬扒村独有的传统手工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