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城事

垃圾分类渐成市民生活新风尚

本报讯 (记者 张铮 通讯员 彭加林) 一个月前,我市正式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多种形式探索生活垃圾分类办法,逐步突破分类难点,让垃圾分类走进市民的日常生活。那么,我市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情况如何,有哪些亮点?10月22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进程中,市垃圾分类办公室充分发挥“党建+”作用,多次召开生活垃圾减量分类试点工作会,提高工作人员的认知。

市城管局环卫处副主任丁红义告诉记者,他们通过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等活动,动员在职党员、退休党员志愿者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减量分类活动。同时,采取以基层党组织干部为网格长、楼长为网格员的网格化包保模式,通过入户走访与居民面对面交流,引导居民做好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工作。

另外,我市在中心城区的37个试点小区配备了“四分类”垃圾桶(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配置了智能垃圾箱和二维码垃圾袋,通过智能系统,实现垃圾分类投放可溯源,有效避免生活垃圾错投、乱投。

为了鼓励和引导市民参与垃圾分类这项重大工程,市垃圾分类办公室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彩页,制作宣传展板等手段,采取入户宣传、分类垃圾桶旁督导、知识竞答等形式,提高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各县(市、区)持续开展“四进”活动,提高生活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度,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把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向深入,逐步实现从“要我分”到“我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