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毛迎 陈晨
“虽然粽子摊儿小,起早贪黑挣的钱不多,但是我很知足。我要用自己的双手,通过劳动摆脱贫困,带着孩子过上幸福的新生活。”12月13日,鄢陵县大马镇义女社区居民郑记荣说。
丈夫出门打工不幸去世后,郑记荣一个人拉扯两个孩子。随后,她患上腿疾,一时间变得萎靡不振,整日以泪洗面。帮扶人员的关怀和心理疏导,使郑记荣坚强起来。她不愿只靠政策帮扶度日,而是摆了个粽子摊儿,立志通过自主创业走出困境。随着生活状况逐渐好转,心情越来越好的郑记荣主动做义工回馈社会。
不幸接踵而至
郑记荣的粽子摊儿摆在大马镇中心小学和大马镇实验小学附近。当日10时许,记者见到她时,她刚刚出摊儿。个子不高的她熟练地从三轮车上卸下桌椅、炉灶、食材等,稍加整理便正式营业。
“为了迎合学生的上学、放学时间,我每天出两次摊儿——两三点天不亮起来准备,6点左右来到学校附近;学生中午放学,我10点半左右到。每次经营1个小时,其他时间收摊儿回家干些杂活儿。下午准备包粽子的材料,为第二天出摊儿作准备。”说话间,下课铃声响起,郑记荣的粽子摊儿前很快围满了学生。
在郑记荣忙活的间隙,记者详细了解了她家的情况。她今年53岁,有两个儿子,曾经拥有一个美满的四口之家,主要家庭收入来自丈夫在外务工。2012年,外出打工的丈夫突发疾病去世,生活的全部压力落在她的肩上。2015年,她患上腿疾,看病花光了积蓄。此后,她不能再干重活儿,需要长期吃药。接踵而至的不幸压得她喘不过气。
“那时候,整日以泪洗面,想到正在上学的两个儿子未来还要成家,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过。”郑记荣说,她变得萎靡不振,脸上没有了笑容。
靠政策帮扶和自身努力脱贫
2016年,经过精准识别,郑记荣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党的扶贫政策让我们一家人感受到了温暖。不管是镇党委、镇政府还是帮扶责任人,都给了我们很多关怀。”郑记荣说,大家时常到她家走访,嘘寒问暖,对她进行心理疏导,给她打气。
“房子被修饰一新,新农合、养老保险被代缴,两个孩子享受到了教育补贴。”郑记荣说,她的生活状况有了改观,思想不知不觉发生了转变。
“光靠帮扶不是长久之计!为了不辜负大家的关怀,为一家人以后的生活做打算,我决定坚强起来,用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郑记荣说,有了脱贫的动力,她拾起母亲教给她的包粽子手艺,在多方支持下,开始经营粽子摊儿。
政策帮扶和自身努力,使郑记荣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每周都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郑记荣说,日复一日,起早贪黑,风雨无阻,家里终于有了稳定的收入,生活越来越好。
“如今,我的大儿子已经有了稳定的工作,在郑州打拼。我摆摊儿卖粽子挣的钱,可以补贴家用,维持我和小儿子的日常开销。”郑记荣说,她的心情越来越好,脸上出现了久违的笑容。
“心情越来越好,跟我经常参加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和红歌队、健身队等集体活动有很大关系。”郑记荣笑着告诉记者。
去年,郑记荣加入鄢陵花都义工联合会,每周六上午都到周边敬老院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为那里的老人包饺子、打扫卫生、晒被子等。“做义工,心情很放松。每次看着老人满意的笑容,我心里都很得劲!”郑记荣感慨地说,“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各级干部的真帮实扶,让我家实现脱贫,逐渐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