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发布《求贤令》,提出“明扬仄陋唯才是举”,以此作为他的用人准则。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发布了《举贤勿拘品行令》,提出对那些虽“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要尽皆举荐,“勿有所遗”。曹操的“唯才是举”政策打破了东汉以来世家大族把持政权、垄断仕途的局面,赢得了世人的高度赞誉。可以说,曹操是公开、明确地提出“唯才是举”的第一人。在“唯才是举”政策下,一大批贤才加盟曹操集团。这对刷新吏治是有积极作用的。
但是也有一些人对“唯才是举”存在理解上的偏颇,把“唯”视为唯一。其实不然,曹操在选人用人方面,虽然不拘一格,唯“才”是举,但是以“德”为底线,强调德才并举,以德为先。这里的“德”,不仅指一个人基本的道德伦理,而且包括其政治主张。如果超越了这个底线,曹操对其决不姑息迁就。比如,曾经被曹操杀掉的大族名士孔融、杨修、魏讽等人就是力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