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增阳 文/图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自宋代位列五大名瓷之一至今,自然天成的钧瓷在1000多年的历史沉浮中,既有辉煌时刻的釉彩万千,又有沉寂时刻的明珠蒙尘。从新中国成立以后钧瓷恢复烧制,到改革开放以后钧瓷逐渐进入百花齐放的快速发展阶段,再到当今钧瓷珍品走出国门,出现在更加广阔的艺术舞台上,钧瓷艺术在1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迎来了又一个大繁荣、大发展的历史时期。
随着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生活的富足,广大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更加迫切。如何在当今时代走入普通人的生活,钧瓷艺术面临着新的发展课题。当代钧瓷创作者不断致力于新器型、新釉色的研发,众多创新作品成为可以媲美古代经典器型的当代经典之作。
在钧瓷艺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只有将日常使用和文化审美高度融合,才能承载实用功能和精神功能,才能更好地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在今天的中国,实用艺术化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作品中体现朴实、健康、自然的特点,前景广阔。
在中国经济大发展的整体环境下,钧瓷行业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钧瓷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融入生活的各个层面。
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孔相卿看来,守正创新,最好的传承是发展。钧瓷艺术走入大众生活,是现代钧瓷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断追求古代文人和士大夫阶层高雅、精致的生活方式,钧瓷作为极具特色的文化符号,能够让现代人体验到与古人类似的生活情趣。”孔相卿强调,钧瓷以实用艺术的身份进入更多人的生活,需要体现三点:一是尊重适用,二是侧重形式,三是融入文化。通过钧瓷艺术引领现代人新的生活方式,需要传承文化,继承其中的优良技艺。钧瓷通过与当下审美情趣紧密结合而美化生活,提升生活品位;通过产业的发展壮大,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
生活成就器物,器物服务生活。在不同的场合,孔相卿一直强调“钧瓷艺术走入大众生活,是现代钧瓷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人适应了泡茶而饮的饮茶方式,必然有相关的茶具。围绕中原地区的茶文化,孔相卿创制极具中原文化特色的“中原壶”,开创了钧瓷茶器创新发展的先河。
10余年的时间里,钧瓷茶具另辟蹊径,异军突起,闯出了属于自己的崭新天地。一把灰灰的泥巴,经过钧瓷艺人的巧手打造、炉火的炼制、神奇的窑变,如凤凰涅槃般成为一把或五彩渗透、鬼斧神工,或古朴雅致、温润如玉的钧瓷壶。近年来,在钧瓷界,以钧瓷壶为代表的钧瓷茶具快速发展,成为钧瓷行业的明星产品。
“钧瓷艺术只有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其发展空间才会越来越大。这是毋庸置疑的。在做大基础产品的同时,不断推出高端作品,让钧瓷市场形成不同区间,充分满足不同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现在看来,‘钧瓷人’可以在三个方面不断打造好作品,一是陈设器型,二是实用器型,三是庭院装饰类器型。只有当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让钧瓷参与其中,钧瓷才会具有更强的发展动力。”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晋晓瞳认为,钧瓷未来发展的方向,一是要不断开拓创新,彰显自己的特色;二是要在不断尝试的基础上,保持根基和本真。
“钧瓷艺术只有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发展空间、发展动力才会越来越大。”晋晓瞳说,钧瓷艺术是为国家的整体文化服务的,展示着时代的精神风貌。将钧瓷局限于单一的实用器或者陈设瓷都是片面的,钧瓷能够更多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
在钧瓷茶具的基础上,钧瓷创作者还在钧瓷餐具、酒具、花器、香器、陈设器等方面进一步开发,将日常使用和文化审美高度融合,承载实用功能和精神功能,更好地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在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馆长、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张金伟看来,围绕窑变,将钧瓷艺术与现代人的生活连接起来,探索钧瓷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是钧瓷艺术发展的重点。
“钧瓷艺术想要取得长足发展,我们一定要清楚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这是钧瓷艺术因人类生活需求而存在,因人类精神追求而升华。这是钧瓷的立足之本。从另一个层面讲,钧瓷的窑变是其最不可丢失的独特属性,是钧瓷文化的核心和本质所在。”张金伟认为, 钧瓷艺术的发展,需要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立足实用,满足需要。“钧瓷要发展,‘钧瓷人’必须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精神需求乃至科技发展紧密结合,用文化、艺术、科技‘三位一体’的思维做到观念创新、工艺创新、艺术创新,让钧瓷走进现代人的生活中,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张金伟说。
作为以窑变为价值体现的独特艺术门类,钧瓷能不能走上更大的舞台,关键在于钧瓷人能不能创作出既能体现钧瓷艺术特色,又符合现代人审美的精品。对于钧瓷从业者来说,不局限于作品创作,开阔眼界,拓宽思路,把目光聚焦在更加广阔的文化消费市场。这是钧瓷产业发展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