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地委
高考成绩公布,必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成绩好的考生可能过于兴奋甚至自我放纵,而高考成绩不理想的考生很可能会长时间陷入负面情绪中。那么,考生家长该如何引导考生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呢?
市建安医院心理咨询专家杜贵平表示,高考成绩公布后,那些取得好成绩的考生则往往被忽视,其实成绩较好尤其是发挥超常的考生容易进入一个“过度放纵期”。每天早出晚归,忙于跟同学聚餐、唱歌、上网、打游戏,一部分考生的生活甚至黑白颠倒。由于持续性不规律生活,他们的生物钟被打破,加上饮食的不均衡,可能导致健康问题出现。
考生取得了好成绩,家长在高兴之余,应适当监管。因为在狂欢过后,很多考生会出现“茫然空虚期”,发觉自己心里空落落的,每天无所适从。
考生可以借这段时间进行一些新的规划。上大学对很多人来说,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要经历集体生活对性格、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考验。因此,暑假期间,家长和学生可以适当做些准备,比如学着洗衣服,与陌生人交流等,以便将来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
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成绩没有达到预期的一部分考生可能会陷入悲观绝望中,吃不好、睡不好、情绪低落;有些考生还伴随自怨自责,很容易走入心理误区。这需要家长更加细心地观察考生的情绪变化,并及时给予干预。
考生应该明白,高考成绩是自己文化水平、心理素质、临场发挥等因素的综合结果,不管结果如何,都要接受这一现实。
家长要从孩子高考失利导致的负面情绪中走出来,调整好自己的心理,防止把不良情绪传染给孩子。对高考失利考生的指责,即便是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好意,也同样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过于关心,也容易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引发他们的逆反情绪。
最好的办法是耐心地和孩子进行沟通,帮助他们告别过去,总结收获与不足,并且对未来做好规划。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输掉的只是一次考试,而不是未来的人生。家长最好以平常心对待孩子,适当“忽视”,反而有利于孩子摆脱抑郁。
如果高考失利的考生出现以下情况:情绪过分悲伤、绝望或异常心理不平衡持续两周以上,难以平复;心理状态变化巨大,如外向活泼变得拒绝与外人接触,封闭自己;出现绝食或暴饮暴食;出现持续的睡眠障碍;时常唉声叹气等,家长应该及时向专业的心理医生请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