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扫描
刘莹,青年古筝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音乐学院社会音乐教师水平认证古筝专业高级教师、全国艺术特长生考官、全国中小学教研学会文化艺术水平考级考官、河南筝会乐团演奏员。
她7岁习筝,师从田冰洁、周宝全教授,曾获得“五月花开”河南省第二届声器乐大赛金奖、第三届“敦煌杯”中国古筝艺术菁英展演活动职业重奏组优秀演奏奖。本着弘扬中国古筝传统文化的理念,她创办了悟真艺术教育,为我市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古筝学员。
记者 寇旭静 文/图
“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弦依高张断,声随妙指续。”在这首《咏筝》中,诗人沈约描写了一位技艺娴熟、所弹筝曲犹如天籁的弹筝女子。这也是记者见到刘莹的第一印象——如同诗中走出的弹筝女子。8月15日,记者在悟真艺术教育听刘莹讲述了她的艺术之路。
与筝结缘:6岁踏上艺术之路
回忆起幼时学习古筝的情景,刘莹说特别感谢家人的鼓励和支持。
刘莹自幼喜欢传统乐器。1998年,6岁的刘莹偶然间接触到古筝,就被悠扬的琴声所吸引。她主动要求报古筝兴趣班。但在20世纪90年代,我市国乐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专业的古筝教育机构更是凤毛麟角。经过多方打听,其家人终于找到了一个擅长弹奏古筝的退休老师。老师因年纪大不想再教学生,便婉言拒绝了他们。看着闷闷不乐的刘莹,爱女心切的刘莹父母又去求老师。老师最终因为感动收下了刘莹。自此,刘莹正式与筝结缘,踏上了艺术之路。
刘莹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数年如一日,每天坐在家人的自行车后座上往返十几公里学古筝,从未因为天气或其他原因缺课。“别人都说学艺很难,可我总能从中体会到别样的快乐。每当弹奏曲子的时候,我的思绪就会随着旋律跳动,仿佛在音乐背后的故事里徜徉。”刘莹说,对艺术而言,喜欢就是最大的动力。
为了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刘莹上大学时考取了古筝专业,师从田冰洁、周宝全教授。她在艺术的道路上步伐愈加坚定。
创办学校:传承和弘扬国乐文化
由于对民族乐器的热爱,大学毕业后,刘莹一直在国乐教育行业工作。2016年,刘莹偶然间听到了古筝泰斗魏军先生的一番话:“国乐要努力普及,更要规范教学……”她萌生了推广国乐文化的念头。
外表娇柔的刘莹骨子里却非常倔强,对艺术的热爱注定她会对传承民族音乐全力以赴。但她深知,没有平台仅靠一己之力非常艰难。就在刘莹苦于没有渠道的时候,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为她带来了曙光——希望和她一起创建一家专业化、学院化的国乐教育机构,打造专业的国乐品牌。
2016年年底,承载着刘莹和小伙伴梦想的悟真艺术教育应运而生。因为创办悟真艺术教育的初衷非常清晰,所以创办初期,他们并没有急于走市场化道路,而是结合国乐教育现状,潜心探索合适的教育模式。“教育必须认真,育人更要严谨。自幼学筝的经历让我懂得,要想把最系统、最严谨的国乐教育带给学生,就要严格、甚至严酷地要求自己和教育团队。”刘莹说,之所以努力推广国乐文化就是希望学生“学则能用”“用则必精”,让中国音乐艺术走上更大的舞台。
短短3年间,秉承“专业为基”“以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刘莹培养学生无数,其中不乏艺考器乐类统考三甲学子。她也因古筝到多地交流,并成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音乐学院社会音乐教师水平认证古筝专业高级教师、全国艺术特长生考官、全国中小学教研学会文化艺术水平考级考官;获得了“五月花开”河南省第二届声器乐大赛金奖、第三届“敦煌杯”中国古筝艺术菁英展演活动职业重奏组优秀演奏奖;2015年,成功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
理想信念:让世界响起中国筝声
3年多来,凭借良好的口碑,悟真艺术教育已发展成为我市国乐领域的领军品牌,但刘莹并未止步。“我们推广国乐时,总会听到‘土气’‘学了没啥用’‘国乐不就那几样’‘学校都不喜欢,没地方表演’这些备受打击的话。”刘莹说,这更加坚定了她传播国乐文化的信心,希望通过她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国乐、喜欢上国乐。“中国音乐中的民族精神才是我们想让大家了解的。”刘莹说,总有一天大家不再认为国乐“土气”。她坚信“东方美”一定会活跃于世界舞台。
带着古筝,刘莹去过多个国家和地区。她希望通过“爱筝人”的努力,让全世界响起中国的筝声。“我们学校致力于推动国乐走出国门。”刘莹告诉记者,按照计划,他们今年将带领专业的国乐演出团队和柯蒂斯音乐学院进行交流,但因为疫情暂时搁浅了。“即便如此,也足以证明孩子们的实力和国乐文化的影响力。”
作为国乐的传承人和推广者,刘莹告诉记者,她不排斥通过合作与流行音乐擦出火花。但是,她坚持以民族音乐为本。“只有这样,才会让国乐更纯粹、更久远……”
■采访后记:近来,无论是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还是电视剧《三十而已》,都在鼓励新时代的女性忽略年龄标签,勇往直前。1992年出生的刘莹虽然时常面临“临近三十而未婚”的尴尬及“被相亲”的困扰,但她无惧无畏,对待工作努力进取,对待生活富有热情……有目标、有理想、有追求,身体力行地展示了新时代女性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