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马晓非
“哥,我过来了。”“来,赶快坐。”9月7日,34岁的殷先生和许昌市人民医院神经外一科主治医师霍晓锋见面后,笑容灿烂,互相拍着肩膀打招呼。
殷先生的一个亲戚腰部不适,让霍晓锋帮忙看看片子,提一些治疗建议。“身边的人身体不舒服了,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霍哥。有些疾病虽然不属于他的专业,但听听他的建议,我心里踏实。”殷先生对记者说。
“我和霍医生认识9年了,可以说有过命的交情,早就成了‘铁哥们儿’。我非常信任霍医生,他是我的好哥哥。”殷先生激动地说。
霍晓锋和殷先生之间这段特殊的医患情谊,要从9年前说起。
2011年,殷先生的妻子不幸发生车祸,被送到许昌市人民医院,霍晓锋是她的管床医生。入院时,殷先生的妻子出现重型颅脑损伤、多发骨折,处于重度昏迷状态,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被送入了重症监护室。看着妻子住进重症监护室,曾经当过兵的殷先生“整个人都瘫了”。
霍晓锋和许昌市人民医院多个科室的医护人员积极对患者进行抢救。患者的病情开始有所好转,他们似乎觉得看到了希望。然而,大约一个月后,患者突然出现了迟发性肝破裂出血,使本来有所缓和的气氛一下子又紧张起来。
“那个时候出现肝破裂出血,死亡率是非常高的,很多车祸患者都是因为肝破裂出血而死亡。”霍晓锋说。
抢救还是放弃?殷先生实在难以下决断。“如果不抢救,我这辈子都会留下遗憾。但我妻子当时的状况的确特别差,如果抢救,我又怕她受更多罪。我们也咨询了很多医生,都说抢救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殷先生说。
就在殷先生犹豫不决的时候,霍晓锋找到了他:“你只要签字同意手术,我拼尽全力抢救,不抛弃、不放弃。”听了霍晓锋的话,殷先生毫不犹豫地签了字。
手术开始后,情况比霍晓锋想象中还要复杂,患者出血量为2000多毫升。“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用手术室里的盆把血舀出来,整整舀了两满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霍晓锋瞪大眼睛说。
手术从深夜23时开始,一直到第二天清晨5时才结束。幸运的是,手术非常顺利。手术结束后,待患者血压逐渐回升、过了危险期,霍晓锋在手术谈话间里对殷先生说:“应该是活过来了。”听到这句话,殷先生悬了一夜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当时的情景,殷先生至今记忆犹新。
“如果不是霍哥,我未必能坚持下来。孩子当时才1岁,要不是霍哥,我的孩子可能就没妈了。他是我们全家的恩人,他的恩情我这辈子也不会忘。”殷先生红着眼睛说。
殷先生的妻子在许昌市人民医院住了4个多月,最终的治疗结果是除了肢体有些不太灵活外,其他问题都没有。“这样的结果我已经非常满意了,妻子现在的情况挺好。说实话,我当时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殷先生笑着对记者说,“能有这样的结果,我觉得是个奇迹。经过这件事我也认识到,患者一定要相信医生。患者信任医生,医生才能创造更多奇迹。”
“医生和患者之间如果有了充分的信任,什么问题都好解决。医生和患者本来就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疾病。”霍晓锋对记者说,“给我一份信任,我愿意为患者拼命。”
其实,信任既是对医生的一种鼓励,也是对患者负责。对于医生来说,患者的充分信任是对他们的认可,更是对他们精神上的一种鼓励。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一定会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全力以赴抢救患者,创造出更多生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