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健康许昌

守望生命 创造奇迹

——记许昌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士长何亚伟

何亚伟,新生儿科护士长,中共党员,主管护师,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从事新生儿科临床护理工作16余年,曾于2014年、2016年分别到上海复旦儿科医院、郑大三附院及郑大一附院进修学习。擅长新生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危重症的护理,特别是对PICC置管、UVC置管及新生儿重症救护技术有较深造诣。曾获得许昌市最美护士、许昌市急救医疗技术三等奖和优秀选手奖。发表省级医学论文3篇。现任许昌市护理学会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学组委员。

记者 高峡 文/图

8月5日,记者在安静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办公室见到了何亚伟。在这个看似安静却又与死神最近的地方,何亚伟已经奋战了17年

2002年年底,何亚伟入职许昌市妇幼保健院开始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彼时,许昌市妇幼保健院尚没有正式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2003年7月,许昌市妇幼保健院成立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何亚伟到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工作。17年前,医疗技术不如现在发达,医疗器械也相对短缺,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只有基础设备,没有呼吸机等重要设备。在设备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他们收治了早产的三胞胎。他们没有更好的监控设备,全靠肉眼一眼不眨地盯着三胞胎。在他们的精心治疗和悉心护理下,三胞胎被成功救治。三胞胎的家人感激地送上锦旗,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报道。汗水和付出得到了认可,艰难的挑战激发了何亚伟的斗志,也让她有了小小的成就感,从此痴迷于新生儿重症护理工作。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主要收治刚出生至28天的危急重症新生儿。他们或因出生缺陷住进来,或因早产在此接受治疗。可以说,来到这里的每个患儿病情都非常危重。尽管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安静,但每个医护人员的神经都是紧绷的。患儿病情变化快,在监护仪器不发达的早期,护理工作相当于医生的“眼睛”,完全靠一双肉眼去判断患儿的情况,特别是夜班,非常辛劳。

随着科室的发展,何亚伟被派出学习如何使用呼吸机。何亚伟运用呼吸机纯熟后,该科室的新生儿救治能力得到提升,救治的患儿倍增。2016年,何亚伟又外出进修PICC技术。PICC技术,即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这是利用导管从外周浅静脉进行穿刺,循静脉走向到达靠近心脏大静脉的置管技术。该技术的开展,为早产儿特别是极低、超低体重儿提供了中长期的静脉治疗通道,减少了药物渗漏所致的皮肤感染和坏死,同时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医疗费用,避免了开放静脉治疗对新生儿刺激大、保留时间短的缺点,有效提高了早产儿的成活率和生命质量,是救治新生儿的有效生命通道,也是救治危重新生儿、早产儿的重要支持技术之一。

PICC技术的成功开展,开启了许昌市妇幼保健院危重新生儿救治的新篇章。目前,何亚伟已开展400多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2017年,何亚伟又成功掌握了脐静脉穿刺等新技术,为病情危重的新生儿、早产儿的成功抢救和及时用药提供了保障。

由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是无陪护病房,宝宝从住院那一刻起一直到出院都不能和家人见面。何亚伟很理解患儿家长,总是认真耐心地倾听他们说话,细致又不厌其烦地解释着患儿的病情发展情况。为了让患儿尽快康复,何亚伟想办法开展了床旁“袋鼠式护理”,让患儿妈妈亲自走进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手把手地教她们喂奶、换尿裤、洗澡等育儿技能,促进了亲子关系的建立,减少了早产儿住院天数。针对当前年轻父母普遍缺乏新生儿家庭护理常识问题,何亚伟自己动手尝试录制了一段患儿出院后的护理视频,播放给住院患儿家属看。这样,孩子安全出院后,其父母也学会了怎么护理孩子。此举受到了很多年轻父母的欢迎,真正解决了他们的难题。

为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发展和广大患儿的健康,何亚伟付出了太多心血。作为护士长,她以身作则、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作为一名开拓者,她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精益求精、无私传承;对于新入职的年轻护士,她不厌其烦手把手示范,无私传授护理技能。她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使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护理和管理经验,带出了一个精英护理团队。目前,何亚伟带领的护理团队每年都要守护1000余名重症新生儿的健康。

17年来,何亚伟用爱守护、默默奉献,多次被评为岗位技术能手、先进工作者、优秀中层干部,2011年在全市急救技术大比武中获运动中静脉输液操作三等奖,2012年在全市医疗急救技术大比武中获得许昌市优秀选手,2018年获得许昌市最美护士等称号。

谈起自己的工作,何亚伟一脸幸福。她说:“技术与人文是医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技术,医学没有躯干;没有人文,医学没有灵魂。”在何亚伟看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是构成一个合格护理人员必不可少的两个前提条件,术精、德高两者都不可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承载着患儿一家的希望。何亚伟的愿望很朴实,希望用无私的爱心和精湛的护理技术给等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外的家属带去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