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莉莉) 10月10日,记者从我市召开的“盛世崇文化 创建惠民生”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文旅部、财政部共同开展的一项战略性文化惠民项目。2018年9月,经过省政府考核推荐和文旅部专家评审,我市获得第四批创建资格。目前,2年的创建周期已满,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2019年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考核中,我市得分名列省辖市榜首。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两年来,许昌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记者了解到,一是基础设施完善。两年来,许昌市陆续投入各类资金61亿元,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市科技馆、市工人文化宫、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市戏曲艺术展示馆、许昌美术馆相继投入使用,市本级公共文化服务场馆配套齐全。新建开放建安区、襄城县文化馆、图书馆,禹州市、长葛市文化馆。42个被挤占挪用的乡镇文化站阵地得到恢复,全市乡镇文化站全部达到国家等级站标准。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有效覆盖城乡。
二是服务供给更加丰富。全市各级各类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实现向社会免费开放,城区打造完成“15分钟阅读圈”。每年举办的三国文化旅游周、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钧瓷文化旅游节等已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品牌。2019年,市、县两级开展舞台艺术送基层、中原文化大舞台以及各类美术展、音乐会、朗诵比赛等文化活动2200余场,乡、村两级开展各类文艺演出2万余场,分别比创建前增长76%和68%。市图书馆志愿服务队被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和中国盲文图书馆联合认定为五星级文化服务团队。
三是数字服务效果明显。统筹推进数字文化场馆、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数字化改造等的建设,市、县、乡、村四级文化阵地实现无线网络覆盖。涵盖多场馆、多门类服务的一站式数字文化平台“文旅许昌云”上线运行,为广大市民提供一站式数字公共文化服务。
四是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两年来,我市持续开展了“千人培训计划”和以“教你一招儿”为主题的全民文化艺术普及活动,提高了群众自办文化的能力。目前,已有登记在册的文化志愿者6000余名、文化志愿服务团队200余支。
五是建设特色亮点频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三员”工作制和积分管理制,有力地激发了基层文化活力,入选河南省十大创新案例。新时代文化联盟和文化大集有效整合区域文化资源,规范区域文化交流。公共文化服务嵌入景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许昌市总分馆业务建设一体化平台”的投用,实现了业务工作流程化、基层业务活动监管实时化。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我市重要的一项文化惠民工程,即将迎来国家验收。我市将以势在必得的决心,持续把优秀项目做扎实,把达标项目做优秀,为打造“智造之都、宜居之城”,实现“探索路径、打造样板、走在前列”的目标注入强大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