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爷爷是单位的会计,打得一手好算盘。我很小就跟着爷爷学打算盘。虽然算盘这个曾经‘时尚’的物件已经渐渐‘隐退’,但我家一直保留着,因为它见证了我的幸福生活。”
讲述人:孙宏瑞 记者:张铮
跟爷爷学打算盘
要讲我与算盘的故事,还得从我的爷爷说起。我的爷爷小时候上过几年私塾,后来因家境贫寒辍学了。他天生聪慧、勤奋好学,趁闲下来的时间向村里的一位老人学打算盘,并把加减乘除和十六字口诀写成字条装在衣兜里、贴在床头上每天背,直到背得滚瓜烂熟。
凭借这个技能,爷爷顺利找到了工作,在县城一家单位当会计。经过几十年的磨炼,爷爷即便在黑夜中也能熟练地打算盘,被十里八乡尊称为“神算子”。他计算的账本从未出过差错。
在我的记忆里,爷爷上班离不开算盘,总是左手翻看着厚厚的账本,右手打着算盘,很快就可以算完一本账本。
我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那时算盘几乎是每家必备的计算“神器”。打一手好算盘是当时每个人羡慕的事情。
看着爷爷打算盘,我对打算盘也产生了兴趣,就让爷爷教我。
“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去二,四去六进一……”在爷爷的教授下,我把珠算口诀烂熟于心。
很快,我就掌握了打算盘的技巧。小学上珠算课时,我打算盘引来不少同学羡慕的眼光。这成为我学生时代最美好的回忆。
算盘开启了我的职业生涯
毕业后,我进入银行工作。那时候理财方式不多,居民一有闲钱就会跑到银行存起来。那时候没有计算器,更没有电脑,算钱就要借助算盘。
我打算盘的能力在银行里是数一数二的。正因为我出色的业务能力,每天银行打烊后,我不仅要负责盘点柜台上的账目,还要盘点整个支行的账目。
为了让业务能力得到提升,我总是晚上回家后拨着算盘自学财务知识,并顺利拿到了会计证,不光给我的职业生涯添了光,也开启了我的幸福生活。
20世纪90年代初,计算器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从事财会工作的都希望算账越快越好,算账工具越方便越好。算盘在体积、方便程度、计算速度、准确性方面都不是计算器的对手。打算盘还需要提前学习、练习,使用计算器却不用这么复杂,只要会认数、会按键就可以。
2000年以后,更方便、准确的电子计算机开始被应用到财务工作中。各种复杂的财务运算,只要输入计算机,就能瞬间得到精确的结果。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家都习惯在网上交费。算盘渐渐“隐退”,被各种先进的电子计算设备代替。
过日子要精打细算、勤俭节约
如今,计算器早已取代算盘。我家还保留着算盘,我时不时会把它拿出来看看。它见证着我的奋斗历程,现在成了我家的传家宝。
受爷爷的影响,有时我算账仍然用算盘。爷爷说过,算盘除了运算方便以外,还有提高思维能力的作用。打算盘需要脑、眼、手密切配合,是锻炼大脑的一种好方法。而且,它有更深层的寓意,就是让全家勤俭节约,对生活上的每一笔开支都要精打细算,做到心中有数。
虽然爷爷已经去世多年,但我打算盘的技能没有丢。我每当打起算盘,就想起爷爷的嘱托:过日子要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算盘方方正正,也时刻提醒我:做事严谨,方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