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许都闲情

古人是如何存放茶叶的?

茶叶的存放关系到茶叶品质的最终呈现。与今人相比,古人没有冰箱,没有抽真空设备,没有干燥剂,更没有铝膜泡袋……他们是怎么保存茶叶的?

唐人用茶罂和丝绸贮茶

让我们先“回到”古代中国开辟饮茶盛世的唐朝去看一看。

尽管《茶经》并没有专列藏茶一章,但在论及茶器时,还是有只言片语谈及茶叶的储藏,如“纸囊:以剡藤纸白厚者夹缝之,以贮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罗、合:罗末,以合贮之,以则置合中。”

唐代韩琬的《御史台记》写道:“贮于陶器,以防暑湿。”

存茶用的陶瓷也称茶罂,形状“为鼓腹平底,瓶颈为长方形、平口”,一般用来装散茶或者末茶。

除了沿用旧时已有的陶瓷器具之外,贵族还喜欢用上好的丝绸缝制专门的茶囊来贮茶,内附夹层,更有利于密封,或者将茶饼层层包裹,用的时候再取。

宋人用稻草灰为茶叶防潮

宋代是我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茶史上有“茶兴于唐盛于宋”之说。宋人已经懂得利用现有技术手法进行科学防潮。

宋人赵希鹄在《调燮类编》中谈到:“藏茶之法,十斤一瓶,每年烧稻草灰入大桶,茶瓶坐桶中,以灰四面填桶瓶上,覆灰筑实。每用,拨灰开瓶,取茶些少,仍覆上灰。”意思是说,要存的茶先按照每十斤一瓶分好,然后用每年烧成的稻草灰填入即将用来存茶的大桶内,再将分装好的茶瓶放入,用烧好的稻草灰掩埋。喝的时候只需拨灰开瓶,取茶适量,再恢复储存原样即可。

这里的稻草灰起到了非常好的去湿防潮的效果。想必这样的茶叶,保鲜效果一定不错。

明清时期用陶瓷存茶

明清时期,散茶在茶叶品饮舞台上占据主要地位,人们对存茶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也有了更加完备的方法。

纵观整个明清时期,茶叶存储多用瓷陶材质的罐子,以及木盒、竹盒等。

明代著名茶人许次纾在《茶疏》中言:“收藏宜用瓷瓮,大容一二十斤,四围厚箬。”这也是明代独有的将茶叶和竹叶相伴存放的贮茶方法,也称陶罂贮茶法,可同时存数十斤茶叶。

清代,这类陶瓷茶瓶深受爱茶人青睐。除了陶瓷材质外,茶叶罐还有金属材质的,以锡制最常见。

虽然古代科技、条件对比现代比较落后,但人们对茶叶的保存早已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这些细致入微的存茶方法,无不凝结着古人的大智慧。(晨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