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5岁高龄的郭喜亭,居住在市区文峰路某家属院。因为入朝时天气寒冷,他患上了气管疾病,至今说话还会不时咳嗽几声。
“我1952年9月参军,在许昌高桥营战编四团训练了3个月。”郭喜亭说,当年年底,作为补充兵员,他们乘坐火车到达辽宁省丹东市。经过3天的休整,他们学习了朝鲜人民的风俗习惯以及战斗纪律。入朝后,他所在的部队徒步行军10多天到达朝鲜开城(联合国规定的中立区)。他被分配到193师工兵营,主要负责开城到板门店的公路维护。
“1953年夏,雨季到来,山上发洪水,把一座桥冲毁,影响谈判人员通过。我们接到上级命令,要求在12个小时内想尽一切办法把桥架起来,保障谈判人员顺利通过。”郭喜亭说,他和战友跳进齐颈深的水里,用榔头把一排木桩打入河底,再放上从山上砍伐的树木进行固定,终于将一座15米长的木桥架起。第二天,谈判人员顺利到达板门店,完成了《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
“停战后的一天晚上,师部向大家宣布了回国的消息,战友们很激动。”郭喜亭说,随后,他们成为第一批回国的志愿军。
“载着志愿军的列车每到一处,当地政府都安排了丰盛的饭菜。最终,列车停靠在河北省宣化市。我和战友走出车站时,道路两侧的群众敲锣打鼓,欢迎我们回国。”郭喜亭说,当时的场景他终生难忘。
1958年,郭喜亭退伍回到许昌,在许昌地区运输公司当驾驶员,于1992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