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关注

把红旗渠精神搬上舞台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三千里红旗渠清流奔涌。”11月18日,记者通过视频再次观看了《红旗渠故事》这件荡气回肠的舞蹈作品。

尽管《红旗渠故事》的编排已经过去8年,但许昌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院长、河南省舞蹈家协会副会长、许昌市舞蹈家协会会长刘斌对这件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记忆犹新。

“文艺工作者要创作文艺精品。将红旗渠精神搬上舞台一直是我的梦想。”刘斌说,创作中,他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以期最大程度地再现历史场景,重温那段火红岁月。

《红旗渠故事》以刘柳、宋晓东、刘斌、李乐为主创人员,运用歌、舞、景等多种艺术手法,立体、多元展示了20世纪60年代,为摆脱林县严重干旱缺水的困境,在党的领导下,10万修渠人浩浩荡荡进太行,在悬崖峭壁上苦战10年,最终修成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故事。

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闪耀着历久弥新的时代光芒。

舞蹈《红旗渠故事》,以河南林县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劈山引水、战天斗地修建红旗渠的伟大壮举为原始素材,通过高超的艺术创造和表现,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

“我们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将红旗渠及其背后的故事搬到舞台上,更直观地展示修渠的不易,从而起到提振精气神、传播正能量的作用。”刘斌说,这件作品一亮相就受到舞蹈界专家的高度评价。

专家们普遍认为,这是极好地表现红旗渠精神的校园舞蹈,主题鲜明,编导手法恰到好处,是当前弘扬主旋律的一件高水平舞蹈作品。

其中,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评委、博士生导师田培培教授说:“我非常喜欢许昌学院的《红旗渠故事》,这件舞蹈作品充分体现了该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较高的舞台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