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健康许昌

医术,乃医者之本 ——记许昌市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副主任医师张小存 □ 记者 张炜华 文/图 提起自己的从医心得,许昌市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副主任医师张小存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医术,乃医者之本”。他坚持作为一名医师要不断学习、开阔眼界。因为有些疾病在临床上可能很难遇到,然而一旦遇到,对患者来说,就是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劫,而医生,要帮助患者渡过这个劫。 曾有一名四肢末端无力、麻木的糖尿病患者到多家医院就诊,医生对他的诊断各不相同,有的诊断为脊椎病病变,有的诊断为糖尿病并发症,但治疗均不见效。后来,患者到许昌市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就诊,接诊医生恰就是张小存。更加巧合的是,当时刚从广东省中医院进修回来的张小存,在进修期间接触过类似的患者。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张小存初步判断该患者患的是一种少见的疾病——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又称为吉兰-巴雷综合征。这种疾病要通过脑脊液检查才能确诊。后来,穿刺取脑脊液病理检查结果证实了张小存的判断。患者住院后,张小存对症施药,患者病情很快好转。 这次经历让张小存印象深刻,并一直激励自己不断学习。 “我们这里是个小城市,临床上见得最多的是常见病,一些罕见病、少见病很难见到,有些疾病可能一辈子都遇不到。但作为一名医生,不能因为疾病罕见就不去认识它。”张小存说,每一个概率数字背后,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患者。只有诊断明确,才能给患者的治疗指明方向,也才能帮助患者或者指引患者渡过难关。 或许感同身受,面对患者时,张小存常怀悲悯之心。 张小存幼年时父亲就患了病,在张小存的印象中,父亲的身体一直不好,需要长期治疗。看着被病痛折磨的父亲,年幼的张小存不止一次地想:“有什么办法能让人不生病,或者生病了赶快好呢?”一日日目睹父亲的痛苦,对于疾病的探究和对于患者的悲悯在张小存心中埋下了种子,等到恰当的时候,开始破土生长,并在他心中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高考报志愿时,张小存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医学专业。在学校,他刻苦读书;实习时,他积极学习。 特别是在神经内科实习时,张小存见到很多疑难病例,也见到一个个不会说话、肢体无力的患者经过治疗可以说出自己的需求,肢体逐渐恢复功能。他对神经内科的兴趣越来越浓。报考研究生时,他选择了神经内科作为专业方向。 一转眼,他从事神经内科已经十余年。从原来的青涩到现在的游刃有余,张小存越来越自信,对患者解释病情时,也越来越多地使用通俗的话。张小存笑着告诉记者:“学习是越学越深、越学越精,但在说话用语上,却越来越简单了。”谁都明白,用专业的词汇解释专业的问题不难,难的是用老人、孩子能听懂的话,将专业的知识说给他们听,让他们明白自己得了啥病、病情咋样、该怎么治疗、怎么配合医生。 “每次听到患者对我说‘谢谢你’,听到患者聊天儿时说‘张医生不赖’‘是个好医生’时,我就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张小存说,患者的认可是他最大的鼓励。 张小存在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