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一个地方的生态环境好不好,鸟类是用翅膀来投票的;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哪里营商环境好,企业就往哪里集聚,项目就往哪里汇聚,产业就往哪里集聚……
市委八届五次全会上提出:要以亲清有为的服务理念,锚定营商环境“六最”目标,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常态开展对接服务,全面助企降本增效,全力助企纾困、提振市场信心。
8月30日,记者走进许昌市民之家、重点项目现场,用最直观的视角,为您解读许昌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诚意、最贴心的服务助推项目落地生根、企业茁壮成长。
1 “一件事一次办”让政务服务更有温度
8月30日,记者来到许昌市民之家,看到各办事窗口井然有序。方便、快捷、省时、省力,既少跑了腿,又多办了事,是不少办事群众共同的感受。
“以前,想创业开一家公司,审批手续多、时间长,至少要一周时间,没想到现在开办企业这么方便。”正在窗口办事的群众王新立说,“这样的‘许昌速度’,让我们‘轻装’前行,干劲十足!”
“以企业开办为例,全程办事耗时要5天左右。改革后,办事人只需在线上进行1次申请、提交1份材料,在0.5个工作日内即可全流程办结,极大地降低了办事难度,减少了时间成本。”许昌市政数局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以来,许昌市政数局对标国内一流水平,聚焦企业群众期盼,高效推动“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全面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搭建许昌市惠企政策服务平台,已兑现惠企资金2.8亿元,惠及企业1900多家。
同时,许昌市推动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电子材料全面应用,助力企业办事降本增效;全面推进“数税合作”“数企合作”,打造便民政务服务新模式……
2 全省首创“吐槽大会”护航企业发展
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经济软实力、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市营商办积极创新工作方法,以“新机制”解决“老问题”,建立全省首个“吐槽大会”工作机制,强力推进“有诉即办”,着力打造指标亮点。
“多亏市营商办重视我们这些市场主体反映的问题,要不然我这培训机构就开不下去了。”近日,许昌某培训学校校长程萍激动地说,正当她陷入两难境地时,许昌市营商办举办的企业家“吐槽大会”给她带来了转机。
许昌市营商办就企业家反映的问题和诉求,立即与相关市直单位和县(市、区)沟通对接,建立《企业反映营商环境领域问题台账》,明确责任单位,督促问题整改。
我市定期召开企业家“吐槽大会”的工作机制,推动了有关部门与企业代表面对面交流,听取诉求和呼声,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肠梗阻”问题,解决影响市场主体壮大的“沉疴痼疾”。
3 惠企政策 助企又好又快发展
“东城区人社局多次组织银企对接会议,针对企业资金不足、现金流困难等实际情况,协调相关金融机构与企业对接,帮助企业申请了300万元小微企业担保贷款,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为企业发展注入了金融活水。”许昌茗扬电子有限公司财务经理赵莉告诉记者。
许昌市营商办建立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制度,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企业家代表、媒体记者、行业协会商会负责人,以兼职形式对全市营商环境工作实施监督,提供损害营商环境建设的案件线索,切实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营造安全稳定、统一开放、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便利快捷、可预期的良好营商环境。
“上半年的产能规划如何?”“目前还有哪些困难?”……8月30日,在魏都区一家企业内,这家企业的“护航员”正在详细了解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的情况。为确保企业能开足马力安全生产,这种主动走访已成为他们的工作常态。
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我市以“万人助万企”活动为契机,建立助企纾困长效机制,精准把脉企业发展中的堵点、痛点,组织机关干部下沉企业、靠前服务,在“点对点”“面对面”沟通中,力所能及地帮助企业解决困难。
截至7月底,全市共有经营主体45.3户,较年初增长幅度6.52%,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