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校远 松召峰 通讯员 贾要普
市七中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创办于2005年,目前还处于“豆蔻年华”。
市七中又是一所“久负盛名”的学校,在短短十几年的办学历程中,先后获得“许昌市名校”“许昌市明星学校”等荣誉称号,是许昌学子向往的求学圣地。
它是年轻的,又步履稳健;它荣誉加身,又奋斗不息……如今,“七中人”在创建精品学校的道路上奋勇前进,谱写着新的发展篇章。
把课堂还给学生
11月6日,记者走进市七中的课堂,发现有点儿不同:这里,老师讲的时间相对少,学生学的时间相对多,课堂氛围更加轻松而活跃,学生更加积极而主动。
这是素质教育在市七中课堂教学方面的彰显。“素质教育要从学生出发,必须把课堂作为教育的主战场,不能离开课堂谈素质教育。”市七中校长张兆利说,“离开课堂搞素质教育,其实就是把掌握知识与能力提高、品质的培养、健全人格的构建割裂开来。我们搞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寻求素质教育在课堂的正确途径。”
为此,近年来,市七中探索“教退学进、互动探究”高效课堂模式,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具体实践中,市七中打破传统课程设置,建立新的课程设置体系。他们从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三个层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个性与创造共生的课程文化,实现了课程体系的开放性、课程实施的创造性、课程评价的发展性。
如今,在市七中的课堂,老师的讲授时间不超过20分钟,学生活动不低于20分钟。“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互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获取知识过程的快乐和成就感,切实做到把学习还给学生,使学生不仅能‘学会’, 而且能‘会学’,还要变‘厌学’为‘乐学’。”市七中主抓教学的副校长王凯说。
据介绍,在2018—2019学年,市七中还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强力支持2017级、2018级未来课堂的实验探索;利用电子书包平台与翻转课堂模式的实验衔接整合,真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找到有效解决分层教学的途径与方法,让学生得到更加优质均衡的成长。
让教师充满激情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市七中近年来屡创佳绩最重要的先决条件。
建校之初,市七中便提出了“4+1管理模式 ”,即打造一个好团队、建立一个好机制、形成一个好风气、强化一个好保障,最终实现一个落脚点——坚定不移抓落实。“开会但不落实就等于零,布置工作但不落实结果依然是零。”张兆利说。
为此,在平时工作中,市七中便紧紧抓住“不落实的事”和追究“不落实的人”,确保每项任务都能落到实处。同时,市七中建立了“教师考核评比双轨制”,为教师发展注入活力。
为了打造一支“ 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团队,市七中还坚持将师德师风建设放到重要的位置,认真实施《许昌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要求老师做到“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进而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同时每学期开始,该校都要对每一位老师的专业水平进行督促检测,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一套近几年中考试题,考试成绩公开化。“这样做是为了提高并激励每一位教师除了正规教学之外,还要增加自身的修养,督促老师及时充电,及时补充新的知识。”王凯说。
在教研方面,市七中坚持开展以教研组为主导的小课题研究,将课题研究内容与该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该校通过特级教师王爱丽工作室的专题培训,使全体教师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营造出“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读书”的氛围;加强集体备课工作,实施电子备课,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促进教师间业务领域的沟通与探讨,增强课堂教学反思与研究的能力,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同时,为了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市七中坚持采取首席教师、星级教师评选,教师末位淘汰,教师工资浮动等管理机制。“我们每年开展一次首席教师、星级教师评选活动,不按资历的高低、年龄的大小,而是根据教师在学生及家长中是否有威信、教学成绩是否优秀、工作态度是否勤恳三个条件进行评选。”张兆利说。根据规定,评教成绩位于最后3名的教师将会被末位淘汰。此举使得每一位教师把学生成长与个人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支师德好、业务精、素质高的教师队伍。
如今,在市七中,教师把学生成长与个人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一支师德好、业务精、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正在促进学校的更大发展。
使学校成为乐园
作为寄宿制学校的市七中,近年来,持续探索能够“解放校园”的方式,致力营造创造氛围,激发师生的创造活力,为学生搭建释放自己个性的平台,为他们提供落地创意的空间,使整个校园充满了创造性。
“发挥特长,张扬个性”的学生社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潜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享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真正做到让学生快乐,让家长满意,市七中专门组建了合唱、形体、书法、雕塑、动漫设计、足球、小记者等8个学生社团。社团辅导老师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努力激发学生潜能,张扬学生个性。8个社团在以“放飞梦想,激情青春”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上,尽情地进行才艺表演,充分展现了学生们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给学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成为学生们培养兴趣爱好、发挥特长的好去处。
作为寄宿制学校,市七中的管理者深知,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体育运动紧密相连。为此,该校认真组织好每天一小时的“快乐大课间,健康每一天”活动,使其成为该校的又一亮点,实现了“人人有项目,周周有活动”的目标。在大课间活动中,学生们根据音乐的变化自行变队、移动,列队、动作整齐划一,口号响亮。这种活动方式,既给了学生健康的体魄,又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与能力。同时,该校还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活动,竹竿舞、街舞、踢毽子、跳皮筋、跳绳等活动,增强了孩子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显示了学生的青春活力与朝气。
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幸福发展。学校构建了和谐的教育生态,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传承国学经典,塑造君子淑女”为目标的国学经典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午饭后,各班诵经读诗,声情并茂;社团中,经典课本剧表演,惟妙惟肖,引人入胜;校园文化艺术节,学生尽情展示才艺,掌声、笑声不断,校园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学校以国学经典为抓手,培植了一方育人的乐园,一个文化深厚的学园。
通过这种方式,市七中给予每个学生发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也让每个教师都有创新的舞台,让每个家庭都有回报的欢乐,打造出“三美校园”(师生精神面貌美、育人方法艺术美、校园文化环境美),提升了家长满意度、社会美誉度、学生喜爱度。
辛勤铸就佳绩,实干书写华章。在许昌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计划提出、“精品学校”创建工作启动后,“七中人”再次整理行囊,开始了更深入的探索,以“精品”“精细”为标准,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向着更高的目标进发,为许昌教育的发展贡献着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