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厚重文化

以“工匠精神”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许昌市竞技体育健儿冬训摔跤篇

图为摔跤队队员正在训练 寇旭静 摄

本报记者 寇旭静

体育后备人才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后备人才资源是否充足,直接影响到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如何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体育后备人才?市体育局党组成员、市体育运动学校校长袁海东表示,要用工匠锻造工艺品的“工匠精神”来培养他们。“‘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匠人们本着‘工匠精神’,着力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我市体育部门在培养后备人才方面,将‘工匠精神’贯穿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朝着更高、更远、更强的目标努力,只有把青少年运动员打造成竞赛场上的‘利剑’,才能在让体育健儿代表许昌市在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赛场上取得更多荣誉。”

“我市青少年竞技体育成绩好,缘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得好。”袁海东说,近年来,我市坚持举市一致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体育部门、体育运动学校的骨干带头作用,始终坚持体教结合,创新培育机制,按照“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方针,加强科学选材,科学训练,抓牢体教结合,走“体教共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竞技体育发展道路,促进青少年体育训练工作的扎实开展;同时,拓宽人才选拔输送的途径和方式,支持跨界、跨项、跨地域选材,建立人才流动“绿色通道”,培养出一支支甘于奉献、业务精湛、拼搏进取、能打硬仗的坚强团队。“也正是因为我们组建起这样一支支目标明确、甘于奉献、团结拼搏的优秀团队,才经受住了各项大赛的考验,使得捷报频传,获奖连连。”

在刚刚结束的河南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上,我市体育健儿取得了总分排名第十、金牌排名第十的历史最好成绩。为了续写辉煌,我市竞技体育健儿赛后及时投入了新一轮的集训,并于11月拉开了冬训大幕。

对运动员而言,冬季是一年中最完整、集中的训练周期,他们将利用这段时间强化身体素质、磨炼意志品质,为以后在各项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市体育健儿是如何在冬季开展训练的呢?近日,记者来到各项目训练现场一探究竟。

“苦”与“乐”的转化

12月13日,天气严寒,但市体育运动学校的综合训练馆内,40余名摔跤队队员已经热火朝天地开始了训练。他们年龄在13岁到16岁之间,正是年少贪玩的时候,但在枯燥的训练中、在教练的鼓励和鞭策下,他们一个个直面挑战、迎难而上,将训练的艰苦转化成了追逐梦想的信念。

16岁的运动员靳铭基天赋极佳,训练成绩也很不错,但日复一日的苦练,让他感到厌烦。面对高强度的训练和越来越高级别的挑战,他有些畏难心理,私下告诉教练周杰,称自己想调整一下。但周杰告诉他:“困难像弹簧,你硬它就软。体育精神就是迎难而上,只有敢于挑战,困难才会迎刃而解。”在周杰的鼓励下,靳铭基重拾信心,刻苦训练,成绩稳步提升,并在多次比赛中斩获佳绩。

运动员张一凡回忆自己刚加入摔跤队的情景时,他表示对该项目一无所知,自己的性格比较内向。“没想到越练越喜欢,不但身体健壮了,交到了很多朋友,性格也更加开朗了。这就是体育魅力的所在吧!”张一凡说,自己偶尔也有想偷懒的时候,但每次在教练的监督下、在队友的影响下,一点点就克服了。“特别是看到自己的成绩有所提高,我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甜,什么苦和累都被抛到九霄云外了。”付出定有收获,张一凡的汗水换来了比赛中的优异成绩,并在不久前接到了省摔跤队的邀请,将进行更高规格的挑战。

“力”与“智”的结合

在摔跤队队员里,有几个身材苗条的队员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摔跤运动员不应该是‘矮、壮、圆’吗?”周杰边纠正队员的动作边告诉记者:“说摔跤运动员都是胖子,其实是个误区。在摔跤运动员选材的时候,不仅要看他们是否有力量,还要看是否有智慧。因为摔跤运动不是单纯的力量比拼,也需要技巧和战术,只有‘力’与‘智’充分结合,才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周杰说,“在赛场上讲战略,在训练场上要懂得‘攻’与‘守’的谋略。我们摔跤队有自己独创的训练方法,训练强度高的时候,每天训练8个小时,而恢复训练阶段,一天只需要训练4个小时,一张一弛,严肃活泼,这样才能从有限的训练时间中‘摔’出理想的成绩。”

虽然训练十分辛苦,但相信他们站上领奖台的那一刻,再多的汗水和泪水都是值得的,也坚信他们今日的努力定能铸就明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