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厚重文化

我市荣获 “河南省戏曲之乡”称号

本报讯(记者 王增阳 通讯员 景蕊)12月19日,记者从市文化部门获悉,由河南省戏剧家协会组织开展的首批“河南省戏曲之乡”授牌仪式17日在郑州举行,许昌市、开封市等7个地区分别获评“河南省戏曲之乡”“河南省豫剧之乡”“河南省曲剧之乡”。

许昌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戏曲历史悠久,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重视戏曲事业的传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许昌戏曲发展史中,剧作家齐飞,表演艺术家毛爱莲、任宏恩、艾立、张晓凤等,在越调、豫剧、曲剧等不同曲种上,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多年来,在几代戏曲艺术家和戏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许昌戏曲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佳作频出,先后涌现了《无名草》《巧女难嫁》《倒霉大叔的婚事》等经典剧目。近年来,我市戏曲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紧紧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主旋律。一方面歌颂时代精神。我市先后创作了反映时代楷模先进事迹的《燕振昌》,打造青山绿水体裁的《清水湾》,倡导文明新风的《好儿媳》《撼天情》《丑娘》,反映新农村风貌的《梨花寨》,表现民生工程的《柿子红了》,扶贫体裁的《百花谷》等大型现代戏剧。另一方面弘扬传统文化。我市先后创排了《灞陵桥》《后汉风云》《智审荀俯案》《曹操与蓝莺儿》等传统戏剧。

据悉,自2017年10月开始申报“河南省戏曲之乡”评选命名活动以来,我市积极响应、认真筹备,围绕戏曲发展的基础建设、资金投入、人才培养、流派传承、文化惠民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精心准备,获得了省戏剧家协会组织专家评审组的一致好评。该评选命名活动今后将每年举行一次,对已成功申报的地区实行动态管理,每三年考评一次,不达标者将取消称号,优秀者将推荐参加“中国戏曲之乡”评选。下一步,许昌市将进一步加大戏曲艺术创作力度,着力打造戏曲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全市戏曲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