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厚重文化

拓痕绘春秋

——王雨生和他的传拓技艺

王雨生认真地研究藏品

王雨生的传拓作品

王雨生的传拓作品

本报记者 王增阳 文/图

金石传拓,与古为徒。一位长期致力于古陶瓷、瓷片收藏的朋友告诉记者,他认识一位同样搞收藏的朋友,精通一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知名,现在却不常见的古老艺术——传拓,并制作了一系列珍贵的金石拓片。

传拓是一项古老的技艺,从中国有文字和图画起,拓片就应运而生了。南朝梁虞和著《论书表》有“拓书悉用薄纸”之句,《隋书·经籍志》也有“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的记载。对于拓片,记者只是有所耳闻,极少接触。在朋友的引荐下,隆冬时节,记者驱车前往禹州市顺店镇姜村,实地探访这门古老的传统技艺,见到了如今仍不间断制作各种精美拓片的王雨生。

王雨生的宅院,与普通的农村院落有着不小的区别。样式别致的三层楼房,院落中的假山、水池都显示着主人的品位。朋友告诉记者,整个院落是王雨生自己设计的,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说话间,一个衣着整洁、面带微笑的年轻人从屋中迎了出来。

在王雨生的带领下,记者先参观了他的一小部分藏品,雕工精美的汉砖、石刻,泛着青绿铜锈的青铜器,韵味十足的古陶器。在展室的墙壁上,挂着多幅王雨生制作的拓片,既拓有笔力苍劲的书法碑刻,又拓有画面精美的画像石。

“我从事传拓至今已有七八年,也是因为机缘巧合才了解到这门古老艺术。我是搞收藏的,从2000年左右就开始收集一些古瓷片、汉砖碎片等。那时候,附近修路、平整土地会挖出来不少零碎的东西,我就有意识地搜集。后来,我会去市场上淘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藏品。一来二去,收集的东西越来越多,特别是汉代的画像砖。2010年左右,我去洛阳和当地的藏家交流,看到了他们收集的画像砖、碑刻等藏品及制作的拓片后,就迷上了这门艺术,认识到我也可以通过这门艺术,将我收集到的藏品留存下来。”王雨生说,回到家以后,他就开始上网查资料、购买各种制作材料。

可能是由于长期与收藏打交道,王雨生在传拓这门技艺上入门很快,不久之后就可以熟练制作出精美的拓片。一边制作,一边学习,王雨生对传拓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拓片制作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广义的拓片就是将宣纸蒙在器物表面用墨拓印来记录花纹和文字。拓片内容包罗万象,依靠这门技艺,我们可以用宣纸和墨汁将甲骨青铜、碑刻墓志、摩崖造像、画像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复制下来。”王雨生介绍说,拓片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主要用于临摹习字。到盛唐时,这种临字方式被士大夫阶层广泛采用。到南宋时期,拓片的拓制已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拓片在制作时,先把宣纸润湿后再上到碑刻上,拓包蘸墨捶拓而成,后再经托裱。

在王雨生制作的拓片作品中,既有传统的黑色,又有红色。“这在传拓上,是一种分类的方法,叫作墨拓与朱拓。墨拓比较适合于文人的口味,也合乎传统的阴阳哲学;朱拓采用矿物质朱砂颜料,初拓用朱,代表珍贵,也有驱邪的用意。”王雨生介绍说,传拓也有很多要求,想要制作出好的拓片,要遵从一定的方法。

在王雨生看来,想要制作好的拓片,就要在材料、手法、用墨、技艺等多方面下功夫。拓片用纸要求纸质薄细而紧密且拉力强,宣纸则是传拓古碑帖拓本的理想用纸。好的拓本,墨韵精妙,所以用墨也是拓片好坏的衡量标准之一。此外,力度的控制、墨的调和、色的把握、纸的选择,道道工序都是技艺的融合。

上圆下平成碗状的拓包(又称扑子)是传拓上墨最重要的工具,用它蘸墨汁,均匀的拓扑器物上的文字、花纹及图形。王雨生用的拓包是他亲手制作的,有很多个,大小不同,方便制作不同尺寸的作品。

拓片制作工艺过程,有简有繁,或因器物不同而不同,或因要求不一而相异,但都以体现原物的风貌神情为目的。“想要制作一幅好的拓片,就要学习相关的知识,了解不同的碑刻和造型风格,不能拓完了,还不知道拓的是什么内容。我觉得在传拓之时,一定要怀有敬畏之心。”王雨生说。

为了直观地向记者展示这门技艺,王雨生现场制作了一幅石刻造像拓片。固定好器物,用毛巾将器物表面清理干净,王雨生将一张浸水的宣纸覆在器物表面。王雨生右手用扑包沾墨,迅速且有节奏地落在纸面,力度适中,墨色匀称,听着拓包下落的声音,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嗒、嗒、嗒”的节奏。王雨生一边制作,一边告诉记者,传拓这项传统技艺,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很难。简单技法需要进行长时间的锻炼和摸索。传拓的工序看似不多,但想要练就汉砖、青铜、碑刻、甲骨、钱币等门类齐全的手上功夫,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

“不同的器物,表面起伏的程度也不同。有的纹饰复杂,覆上纸以后会出现大量的皱纹,如果不好好处理,做出来的拓片就不完美。上墨也不是一次就能完工的。第一层墨需淡而匀,干之后上第二层墨,第二层拓好后等干,再上第三层。技艺熟练程度不同,做出来的拓片在墨色均匀程度、纹饰精细程度上会有明显的区别。”王雨生说。多年来,除了自己主动进行拓片制作外,他还会受邀外出帮助文化机构进行传拓。王雨生曾帮助过郑州汉石雕博物馆、洛阳河洛文化艺术博物馆等进行碑文和造像石内容的传拓工作,他的拓片制作工艺在业内受到好评。

“制作拓片是我的业余爱好,除了喜欢这项古老的技艺外,我也愈发认识到传拓的重要意义。制作拓片主要是为了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千百年前的古物,特别是石刻类文物,在经历了日晒雨淋后,刻石上的文字图形遭到剥蚀,可以说一年一个样子,有的在时代的变迁中完全毁坏。依靠拓本,我们可以在千百年后看到这些珍贵原石的风貌。”王雨生说,在不同种类的拓片中,他有大量汉画拓片,估计有100多种。汉画是指汉代遗留下来的画像石、画像砖、墓室壁画等,是绘画与雕刻的结合。汉画拓片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不少拓片领域的专家们都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想要制作好拓片,不仅要有娴熟的技艺,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洞察力、深厚的艺术修养和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学、美学和书法艺术知识。这些年来,在制作拓片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历史文化知识,陶冶了情操,增加了修养,收获了快乐。”王雨生说。

除了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外,拓片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融合了原石的风韵、拓制者的艺术修养以及历史的沧桑感,透出独有的美感。未来,王雨生希望给自己制作的大量拓片找一个固定的“家”,可以让更多人欣赏到这种古老而珍贵的传统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