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晓非 通讯员 俎姜华
“一饭膏粱,维系万家。柴米油盐,关乎大局”。“舌尖上的安全”一直是消费者们最关心的问题。食品安全涉及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餐桌上的民生”。
一直以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抓手,按照全域覆盖、全程监管、全民共建的整体思路,围绕食品安全状况良好、工作落实到位、群众认可、社会满意等目标任务,做到源头严防、风险严控、过程严管、违法严惩,把好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事故的底线,食品安全总体形势持续稳定向好,群众对创建工作的支持率和满意度逐步提升。
健全监管体系,实现全域覆盖
通过健全监管体系、强化技术支撑和加强人员培训,示范区织密监管体系,实现了食品安全监管全域覆盖。
目前,示范区4个镇(街道办)全部成立了食安委及食安办,设立了食安专干,32个社区(村)全部配备了协管员。该区食药监部门大力实施“两图两档一承诺”网格化监管,农办、城管部门建立了层层分片包干的责任制度,形成了“专管成线,群管成网”的全域覆盖监管格局。同时,示范区组织监管人员、协管人员和食品从业人员参加各类业务培训,认真落实食品从业人员40小时培训制度,并完成了基层食药监所规范化建设,建立了快检室,配备了执法车辆。
为加强制度保障,示范区成立了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工作实施方案》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食品安全党政同责实施办法》,实施食品安全事故“一票否决”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制度。示范区还强化财力保障,将食品安全日常监管、食品药品检验、举报奖励、协管人员津贴、创建宣传等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
加强环节治理,实现全程监管
为了给百姓筑牢食品安全防线,示范区加强环节治理,实现了食品安全全程监管。
为加强源头治理,示范区开展了禁限用农药、瘦肉精,水产品违法添加,农资打假“三整治”行动,开展了生猪私屠乱宰排查清理行动和畜产品专项抽检,并与商户签订农资经营承诺书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
通过分环节开展分级、分类或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示范区对251家食品生产、流通企业完成风险等级划分和分级管理,对115家餐饮单位实行量化分级。通过组织食品生产企业开展“阳光工程”、先进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该区2家企业完成先进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示范区还完成26家餐饮服务店“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对4家规模较大的商超进行创建提升,推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扎实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工作。
示范区先后开展了牛羊肉质量安全、畜禽水产品“五整治一打击”、学校食堂及周边食品安全、保健食品虚假宣传、夏季食品安全和冬季食品安全等专项治理行动,加大抽检工作力度,目前已完成抽检203批次,合格率99.5%,并进行信息公示。
此外,示范区还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加强风险隐患排查,加强应急管理,强化执法办案,妥善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到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
强化齐抓共管,实现全民共建
为加大社会监督力度,示范区组建了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队伍,聘请62名代表担任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延伸监管触角,充分发挥公众和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加快组建志愿者队伍,把食品安全监督网络延伸到该区每一个角落。
示范区认真落实中小学校每年10学时食品安全知识教育课程,通过展板、电子屏、板报、致家长的一封信、主题班会、课件等形式,在该区各类学校积极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并通过政府网站、微信平台、校讯通等发布各类信息、新闻,普及食品安全常识,提升群众对虚假食品的辨别能力。
同时,示范区不断创新宣传方式,通过在农村(社区)、学校、医院和企业建立食品药品科普宣传站,开展宣传教育培训,设置大型公益广告牌、宣传栏,悬挂横幅,开展问卷调查,张贴倡议书,发放宣传册等,营造了政府主导、部门齐动、社会关注的良好氛围,实现了全面共建。
食品安全监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新征程上必有新作为。下一步,示范区将严把关口、忠实履责,力争再攀新高峰、再创新业绩,全力守护群众的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