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活在话里的。话是一个人思想、观点、情感的表达,说话的水平往往代表一个人的内涵和水平。
在大平原上生活的人,说复杂也复杂,心里藏着很多曲曲弯弯;说简单也简单,天底下的人和事也就那么几类。面对同一件事,有的人说一句话,就能打开对方心里的那把锁;有些人说一句话,就能焊上对方心里的那把锁。
话是很有用的。于是,说话就成了一门学问,还是一门大学问。
话是可以征服人的。当年面对国民党的围剿,林彪背着包袱在练兵场上转了三圈,犹豫着红旗还能打多久。他问毛主席,革命到底能不能成功,毛主席只说了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彻底征服了他。毛主席的这句话是在看透历史规律后总结出来的,是实践检验后的真知灼见。
话是可以变成钱的。褚时健种橘子种成了亿万富翁,种橘子咋能变成亿万富翁?如果没有马云、王石的帮助,褚时健能从人生的最低谷攀上巅峰吗?因为在马云等一批年轻创业者出道时,褚时健没少对他们说鼓励的话,没少说支持的话。褚时健曾对马云说:“沾住手的事儿就要干好。”最后,褚时健的话成就了一个财富神话。
话可以让人变得孤独。刘震云写过一部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他开篇写道:“卖豆腐的老杨跟赶车的老马过心,老马跟老杨不过心。”一句话就点出人们往往都是孤独的,都在命运的驱使下,一辈子都在寻找那个“说得着”的人。
说话的人与听话的人思想深度、认知水平,个人涵养、成长背景是不一样的,所站的角度、立场也不一样,怎能不孤独?一个人能完全懂另外一个人吗?现实世界,往往一句无心之语,就会把对方得罪。前几天,有个朋友告诉我,要定期清理自己的朋友圈。我接受他的建议,清理了一下,发现很多朋友都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失去了交往的热忱,像是南辕北辙的两列火车,擦肩而过。我那个朋友还告诉我,每当看到自己的朋友圈,他都备感孤独。
在这个喧嚣的社会,个体是孤独的。尤其是在工业文明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虽然每个人都在朋友圈、微博、QQ空间里不断更新着内容,表达着观点,在虚拟的平台上交谈讨论,但是往往缺乏和自己交流的耐心。看似热闹的交谈带来的是什么呢?是浮躁,更是内心深处的孤独。
这几年,我很少写散文,喜欢上了写小说,因为迷恋小说中的叙事过程,那是一种独特的表达。也许是白天,也有可能是夜晚,我一个人独坐在电脑桌前,小说中的人物变得鲜活起来,说着自己的话,做着自己的事,我倾听他们的交谈、他们的表达。这本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可到了最后,我越是冷静地表达,越能看到小说中人物的孤独与迷茫,他们甚至连话都不会说了。
鲁迅说:“我沉默,可我感到充实,我欲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也是当代人为什么普遍信奉“沉默是金”、不喜欢与人解释的原因吧。因为话说多了,没用。
对儒、释、道都有深入研究的国学大家南怀瑾说:“一念即出,幻化万千,能不慎乎?”我想说的是:一言既出,万千层意,听者自取,能不误乎?可想一句话的威力究竟有多大。在我心中,一句顶两万句。当我真正反思人怎样说话才能减少说错话的概率时,突然想起一个人,那就是王阳明。他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我想,致良知的话,不妨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