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社会新闻

刘建伟:扶贫路上倾真情

本报记者 孔刚领 通讯员 杜娟 王林坡

“太感谢刘书记了,他帮俺太多了。如果没有他,俺真不知道该咋办了。”1月26日,禹州市磨街乡马垌村贫困户李大叔见到记者时,感慨地说。

李大叔所说的刘书记叫刘建伟,是国家税务总局许昌市税务局驻磨街乡马垌村第一书记。2017年11月以来,刘建伟把帮扶村当成自己的家,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温暖了民心,也得到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马垌村是禹州市53个省定贫困村之一,位于磨街乡东北部,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96户990人,未脱贫17户42人,山村农民种地“望天种”“望天收”,增收困难。

刘建伟走村入户察民情、解民忧,定期和村“两委”班子座谈,充分掌握实际情况,入村三个月就遍访了全村603户村民,充分掌握了村情民愿,并对各类现实问题进行梳理,深入分析影响马垌村长远发展、群众致富的具体原因,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针对马垌村面积大、人口多、分布广的现状,刘建伟制作了马垌村电子地图,并拷入手机存储卡。用电子地图当向导,走家串户听民声、访民意、察民情、排民忧、解民难,掌握常住村民的健康、经济状况、主要困难和需求等一手资料,协调解决一批群众关注的“黄豆难卖”、环境美化、邻里纠纷等热点难点问题。

为了解决留守群体的增收问题,他千方百计协调资金在马垌村建设档发扶贫车间,已吸纳50名年纪偏大的弱劳动能力留守人员。针对村里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他先后召开4次产业扶贫会议,确定了中草药种植、大棚种植、特色养殖、纯净水加工等发展方向,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努力变“输血”为“造血”,为马垌村发展、困难群众致富注入不竭动力。

如今,马垌村越来越好,刘建伟也变得越来越“不顾家”了,但他成了贫困户和村民的“知心人”。

“刘书记是好干部,他心里一直装着群众。”贫困户李坤告诉记者。2018年1月6日突降大雪,刘建伟购买了棉衣棉被,负重约25公斤,步行十几公里山路,先后送到18户特困群众家中。李坤说:“当看到刘书记背着过冬用品气喘吁吁地来到我家时,俺和俺娘当时眼泪就下来了,他真是俺的亲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