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瓷之一,在陶瓷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釉色自然窑变,意趣天成,釉质典雅厚重,温润如玉。
钧窑是宋、金、元时期北方地区规模庞大的重要窑场之一,其遗址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境内。钧窑作为青瓷系统的一员,能在众多名窑中卓然独立并成为一个知名窑口,主要原因在于成功创烧了铜红釉。宋代钧窑创用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下烧制成窑变铜红釉,开辟了中国瓷器釉面五光十色之先河,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与创造,其成就对后来的陶瓷业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如元代景德镇烧造成功的釉里红,明清时期大量生产的宝石红、祭红、郎窑红以及窑变花釉,其创新都能折射出钧窑的影子。
钧瓷的恢复和发展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随后几十年有了长足的进步。传承较好、创新较多、影响力较大还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民营窑口的诞生极大地调动了广大钧瓷艺人的积极性,他们认真梳理钧瓷呈色机理,重视工艺流程再建,在丰富釉色和创新造型上做了许多有益尝试,在文化注入和市场拓展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使钧瓷的发展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前,神垕窑口林立,生机勃勃,钧瓷已成为宋代五大名瓷中恢复最快,发展最好的一个瓷种。
多年来,作为面向全国陶瓷产业的学者,我一直关注着钧瓷产业的发展,并多次受邀到禹州参加学术活动,与一些大师有良好的互动。精妙绝伦的钧瓷造型,异彩纷呈的各类釉色,盛大庄严的开窑仪式,以及厚道又不失精明的钧瓷艺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难以忘怀的印象。
钧瓷的发展和创新离不开钧瓷艺人们的艰辛付出。多年来,随着钧瓷产业的发展,有关钧瓷的书籍逐渐丰富。这些书籍中,不少学者或许关注钧瓷的发展沿革甚至年代的争论,一些钧瓷艺人或许重视钧瓷的技术探究,更多藏友或许倾心于艺术品的收藏和欣赏,但真正关注大师这个群体,并主动为他们树碑立传的研究者并不多。在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这种现象屡屡存在。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虽然钧瓷艺人们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国的艺术宝库奉献了无数经典,但是在中国的陶瓷史上鲜有他们的名字,这不仅是一个极大的缺憾,也为后来的研究者留下了难以破解的谜。
《中国钧瓷人物档案》的主编李争鸣先生原为许昌日报社总编辑,作为钧瓷原产地的媒体从业者,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钧瓷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与众多大师建立了较为深厚的情谊。为了让关注钧瓷的社会各界人士从整体上把握钧瓷的发展脉络,了解钧瓷艺人在一定阶段为钧瓷发展所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就,并从基础层面对钧瓷大师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李争鸣先生以钧瓷人物档案的方式,为当代 50 位钧瓷大师记录建档,同时为 6 位过世的大师树碑立传,这在钧瓷的发展史上无疑是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从选取的名单上看,这些大师均为省级以上陶瓷艺术大师,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影响力,能够代表神垕瓷区整体形象。同时,他们的作品基本形成了一定风格,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代表钧瓷发展高度。
相信本书的出版,对默默创新的大师是激励和褒奖,对钧瓷的研究者将会提供较为清晰的拓展路径,对珍爱钧瓷的人士将提供一本有用的收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