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健康许昌

多方协作克难关血站员工情系上海患儿

□本报记者 刘地委 文/图

工作中的侯倩倩

“太感谢您了。我的孩子已经脱离生命危险了,现在情况良好。感谢您救了我的孩子……”近日,许昌市中心血站质管科职工侯倩倩再次收到了一条远在上海就医的患儿家属发来的微信。

一个在许昌,一个在上海,到底是什么样的机遇让侯倩倩与患儿一家结下了情缘?原来,今年3月初,侯倩倩被派到上海市血液中心进修。在进修中,她凭着过硬的专业技术、刻苦钻研的精神为一名被判“死刑”的患儿配血成功,挽救了患儿的生命。她的这一做法得到了国内输血界专家的认可与好评。

时间倒流至3月25日,一名4个月大的患儿在注射AC-Hib三联疫苗后出现腹泻、发热及黄疸症状,经多家医院治疗后,患儿的黄疸指标虽有所好转,但贫血情况持续存在。

4月12日,该患儿病情突然加重,危在旦夕。其父母当即于4月13日将患儿转入上海某三甲医院。经检查,患儿患有AIH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医护人员立即为患儿备血。由于患儿体内存在不规则抗体和自身抗体,在配血过程中出现了配血不合,该院寻求上海市血液中心为患儿特配红细胞。

侯倩倩告诉记者,AIHA是临床上一种较为难治的溶血性贫血,它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加速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一种溶血性贫血。AIHA 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不仅凝集自身红细胞,也会凝集外来供者红细胞,常常会干扰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甚至造成输血后贫血加重,危及患者生命。此前,患儿在输血过程中自身抗体强度最高达到1∶1600(通常情况下自身抗体强度达到1∶512会出现生命危险),这在临床输血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由于此患儿病情危重,上海市血液中心选择了一个单位相对凝集强度较弱红细胞对其进行输注。

4月15日,该患儿第二次到上海市血液中心特配红细胞。侯倩倩与参与血型鉴定的工作人员得知,第一次输血后患儿的血红蛋白量没有明显提升,焦急不安。

为查清缘由,侯倩倩在实验室里加班加点地进行抗体鉴定试验。遇见不懂的就求助带教老师或到图书馆里查阅相关文献。就这样,她一遍遍地对患儿血清和红细胞中的放散液进行抗体鉴定实验,最终怀疑患儿体内含有类抗D、抗C的联合抗体。

为了进一步确保患儿输血安全,侯倩倩同时选择ccdee表型的细胞对患儿自身抗体进行吸收,用吸收后的上清液做抗体鉴定来确认类同种抗体的特异性……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鉴定结果最终证实患儿体内只含有类抗D自身抗体。这一发现,让参与血型鉴定的专家们欣喜不已。

多方专家经过会诊,4月30日、5月2日,医生对患儿进行血浆置换治疗。置换后,患儿的血红蛋白量明显升高,自身抗体强度由原来的1∶1600降至1∶16,患儿的生命得到了保障。

进修回来后,侯倩倩多次和患儿家属通过微信了解患儿的病情,终于传来了好消息。

“我们职工能时刻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和大爱之心,急患者之所急、帮患者之所需,我感到无比欣慰。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全面提升采供血服务水平,为更多患者的用血安全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市中心血站站长闫惠玲得知此事后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