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春秋楼

怀念我的哥哥

孙臣付

哥哥离开我们已经30多年了,可他的音容笑貌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我的哥哥孙炳臣出生于1955年8月。当时家里劳动力少,生活非常困难,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哥哥7岁上学,为给家里减轻负担,放学后总是早早回家,帮助母亲扫地、择菜、看孩子。星期天他也从不贪玩,和村里的小伙伴一起着篮子去割草、拾柴,从小就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

哥哥学习非常用功,每天晚上都坚持在小煤油灯下写作业、温习功课,一直到深夜,母亲多次催他才肯睡觉。他学习认真,遇到不懂的问题,第二天到校一定找老师请教,直到弄懂学会才肯罢休。他肯动脑、好钻研,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尤其是他写的作文,字迹工整,语言流畅,经常被老师当范文在班里读。他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刚上初一就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

我们家里上有70多岁的奶奶,下有几个不懂事的孩子,父母在生产队劳动挣的工分太少,日子过得很艰难。具有孝心的哥哥初中毕业后,放弃了被推荐上公社高中的机会,毅然回村参加生产劳动。那时,他只有15岁。

哥哥上进心极强,参加劳动还不忘学习。他写一手好毛笔字,又会写文章,备受大队干部的青睐,经常被叫去办宣传专栏和搞宣传活动。哥哥因此爱上了画画。平时父母给他的零花钱他都攒起来,到供销社书店买来书,坚持自学。通过临摹,他半年就掌握了美术字、画画的基本技巧。他画的《上山虎》《下山虎》《迎客松》《红梅赞》等国画、水粉画深受村民的喜爱,不少人家里都贴着他的画作。哥哥很快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画家,农户盖好房子请他在山墙上画一幅《上山虎》或《下山虎》,年轻人结婚布置新房请他画一幅《迎客松》,只要有人开口,他有求必应。他白天下地劳动,晚上挑灯夜战,画好后亲自给人家送去,从来分文不取。大家都喜欢他,推选他当生产队的记分员和会计。他无论干啥都尽职尽责,赢得了大家的交口称赞。

为了给家里盖房,哥哥和父亲起早贪黑地拉土、脱坯、做瓦、烧砖……建房的每一个环节,我哥都是主劳力。不到3年时间,我家自己动手盖起了6间砖瓦房,我哥真是出了大力。当时,这在农村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哥哥是1978年春节结婚的。婚后他虽然和我们分开住了,却不忘为父母分忧,家里的重活、累活他抢着干,从不叫苦。

改革开放后,哥哥成为我们村第一个外出打工的人。他到了平顶山,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在一家家具厂当油漆工,每月收入100多元,这在当时算是高工资。这样,不到两年他家里就添置了“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令全村人刮目相看,都夸他有出息,为村里争了光。

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1986年农历七月初六,正在熟睡中的我突然被父亲叫醒,他泣不成声地说:“快起来,你哥不知为啥喝农药了。”我赶快和父亲一起,拉着架子车一路小跑地把哥哥送到乡卫生院抢救。可由于基层卫生院条件太差,一直抢救到天亮也没能挽回哥哥的命,他悄无声息地离开了我们。一时间,好像天塌了一样,我们全家人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后来,我听说哥哥是因为一些家庭琐事一时想不开自寻短见的。

哥哥就这样走了,连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留给我们的是永久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