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春秋楼

消逝的老街

邢志坚

街衢是城市的骨架和血脉,也是承载时代记忆的历史坐标和文化符号。在还没有居民小区的年代里,人们的生活轨迹大都同一条条街道、一个个院落交会,一条街道就是一段历史,每个屋檐下都有几多故事。

我从小生在许昌长在许昌,对许昌的老城老街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不管哪一条老街变了样改了名,都会在我记忆的底版上留下划痕。每当看到一条条熟悉的街道从眼前消逝,一座座古旧的建筑在挖掘机下化为瓦砾,我心头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我学资浅薄,阅历不深,不知道许昌城究竟始建于哪朝哪代。但是,20世纪50年代,我看到的许昌城基本上还是史志中记载的老格局。城中的街道、建筑也都还是过去的模样,秦砖汉瓦,青灰斑驳,就连街名、地名也有很多是沿用过去的。南大街、天平街、井巷街、榆柳街、古槐街也都名副其实,就连南大街两侧商号门头上的彩绘装饰,以及“八仙过海”“蟾宫折桂”等石刻雕像也都完好无损,栩栩如生,只不过物是人非,“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不变的是老街和老屋,变化了的是其中的主人和街坊。“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过去的许多庙宇都换上了新招牌。例如,过去的老城隍庙和上仙殿分别成了许昌县人民政府和许昌地委的办公地,后来被称为“春秋楼”的关岳庙被当成许昌县政府的家属院,火神庙、五郞庙、大王庙、关帝庙、玉皇庙、陈太邱祠等都被改成了学校,三元宫里盖起了大众剧院(后来的春秋大剧院)。许多街道也徒有虚名,衙前衙后无衙门,察院街上无察院,清虚街不见清虚观,奎楼街上已无奎星阁,就连魏胡同、臧胡同、寇家巷等同姓家族聚居的老街也成了七姓八家混居杂处之地。往日的高门大宅成了平民百姓的住所,过去一家居住、登堂入室的几进大院也变成了拥挤狭窄、人声鼎沸的大杂院。我到住在那里的同学家串门,就像走迷宫一样,曲里拐弯,晕头转向。摸着门口的青石狮子和黑漆大门上依然闪亮的黄铜兽头门环,仰望高高的门楣上那依稀的字迹,我禁不住遐想:这里都住过什么样的富贵人家?门楼下可曾挂过写着“某府”“某宅”的大红灯笼?长大后读了刘禹锡的诗,我才恍然领悟“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意境。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只能充分利用过去的老旧建筑,增加既有住宅的居住密度,以解燃眉之急。因此,一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许昌的老城老街都保存完好。虽然一些古建筑及店铺、商号、民居等在“破四旧”中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毁损,许多街道也被多次改名,但是历经风吹雨打,老街还在,老房依旧。当时,我在市广播站当记者,整天骑车走街串巷四处采访。走过那一条条熟悉的街道,穿行在大杂院的篷门陋室间,我心中有一种故地重游、如数家珍般的亲切感。

许昌的老街已经融入我的血脉,深深刻印在我的心中。不止是我,每个曾在许昌城工作、生活、居住过的居民都会有这种割舍不下的情结和感受。然而,怀旧不能取代现实,对老城老街的依恋也不能阻挡许昌城日新月异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许昌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老城老街再也承载不了悄然进化的现代城市文明。随着旧城改造和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见证了许昌沧桑变迁的老街迎来了凤凰涅槃般的嬗变。在一台台钩机的欢唱声中,一座座老旧建筑和残破危房轰然倒下,一个个设计新颖、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一户户祖祖辈辈蜗居在大杂院里的百姓喜迁新居。短短几十年,古老的许昌城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放眼如今的许昌城,再也看不到破旧建筑,一些承载了几代人记忆的老街道连同它的名字永远地消逝了,还有更多的老街通过改造提升,旧貌换新颜。

随着许昌城的蝶变,我相信还会有更多的老街从市区地图上消逝。但是,它们的过往、它们的身影、它们的气味、它们的故事永不会消逝,早已留存在历史的画卷中,刻印在几代许昌人的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