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春秋楼

我的作家梦

张长安

60年前,我12岁。

那时我还不是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而是一个刚走出校门、十分崇拜作家的小学毕业生。

我年少时爱读书,到处借书看,借来书通宵达旦地看,废寝忘食。夜晚,我在柴油灯下看书到天亮,全然不顾鼻孔被黑烟熏成黑洞。白天,吃饭时我面前放着碗,碗前立着书,书里的故事使我沉醉,我常常忘记吃饭。我如痴如狂,看完了《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苦菜花》等小说。

作家塑造的杨子荣、少剑波、白茹、杨晓冬、银环、冯大娘等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深深打动了我。我暗暗下决心,长大后要当一名作家,把家乡的英雄楷模、风土人情、家长里短、爱恨情仇……统统写出来,呈现给读者。

常言道,初生牛犊不怕虎。当时当作家心切、不知天高地厚的我,书看得多了,心中便有了文学创作的冲动,开始比着葫芦画瓢。

不过,我12岁那年写的第一篇文章不是小说,而是一则新闻。那年夏末的一天,夜里突然刮起狂风、下起暴雨,把生产队种的几十亩高粱刮得东倒西歪,全趴在了地里。当时,生产队种高粱,主要是为了社员盖房用。天亮了,风停雨住。看着伏卧在地里的高粱,生产队长心急如焚。他知道,不赶快把这些高粱扶起来,只需半天时间,它们就会顺势长弯,就不能盖房用了。情况紧急,时不我待。生产队长小跑着回村敲钟,动员社员们到地里扶高粱。

我当时是记分员,跟在生产队长身边。生产队长边带领社员扶高粱边说:“咱们县几乎村村都种高粱,社员们都指望着用高粱秆织箔盖房,昨夜刮倒的高粱不止咱村这一块地,咱行动这么迅速,要是有记者这时候来,看到咱们正在扶高粱,写成稿子在县广播站广播广播,那就好了……”

对呀,在一旁的我心中暗想:“别等记者来了,我写吧,这可是锻炼的好机会啊!”

但是,怎么写呢?不管那么多了,我只管按照自己看到的情景,搜肠刮肚地回忆平常看书学到的词语,默默地打腹稿。打好腹稿,我从记分本上撕下一张纸,写成了一篇几百字的小稿子,在文末郑重地署上了自己的名字。我把稿子念给生产队长听,他听后点点头说“不错”,让我马上送到县广播站去。

我步行数公里,匆匆赶到县广播站。编辑谢书然接待了我。他凝神看过稿子,然后眉梢一扬,问:“谁是张长安?”我回答:“我。”“稿子是你写的?”“嗯,我写的。”起初他有点儿不相信,可看到我坚定诚实的目光,他信了。他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略显激动地说:“编辑部还未收到雨后扶高粱的稿件,此稿对全县农业生产有指导意义,你有新闻眼光,稿子送来得太及时了,欢迎你以后多投稿。”得到他的夸奖,我高兴极了,感觉浑身是劲儿。

中午,我刚回到村里,就听到高音喇叭开始播音:“张长安报道,八里营第七生产队,雨后火速组织社员扶起刮倒的高粱……”

这是我第一次写新闻稿,没想到就被县广播站播了。这对我是多么大的鼓舞呀!生产队长和社员们听到喇叭里播了我写的稿子,纷纷向我竖起了大拇指。

从此,我劲头十足,满怀信心,在文学创作的路上坚定前行。由最开始的新闻稿件,我接着尝试写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我写的几十篇文学作品陆续在省内外文学月刊上发表,还出版了小说选《故乡风情》。我还采访了河南豪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少林,撰写了中篇报告文学《农机状元刘少林》。该文在《中国报告文学》发表后,又在我国首届工业文学大赛上获了奖。2016年,我被河南省作家协会批准为会员,2017年被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批准为会员。

我的作家梦终于实现了!

如今,我的小说选《故乡风情》陈列在我市智慧阅读空间的书架上,供读者阅读。今后,我要一如既往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