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健康

“联体”更“联心” 增强群众健康获得感

——许昌市中心医院纵深推进医联体建设侧记

□本报记者 马晓非

大医院人才集中、设备先进,小医院技术落后、设备短缺,这是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的主要原因。面对优质医疗资源有限的现实,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我国于2017年全面启动医联体建设试点,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逐步缓解“看病难”。

“医联体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抓手,其核心是最大限度地让患者受益。”8月6日,许昌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王三宝对记者说。

目前,许昌市中心医院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医联体,拥有成员单位61家,并与其中2家单位建立了紧密型医联体。据不完全统计,该院12个科室建立了专科联盟,签约成员单位284家。

通过专家定期坐诊、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搭建信息平台等,许昌市中心医院纵深推进医联体建设,努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全方位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让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健康红利”,极大地增强了群众的健康获得感。

专家下基层,

家门口就有名医坐诊

如今,家住市区唐岗社区的周先生明显感觉到看病比以前方便多了。

周先生患有糖尿病多年,需要长期服用降糖药。之前,他一旦血糖控制不稳定,就要到许昌市中心医院找内分泌科主任刁建华看病。

2017年,许昌市中心医院与半截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医联体,定期派诊疗水平高、临床经验丰富、在我市拥有一定声誉的专家到该中心坐诊、查房,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名医看病。

“真的特别方便。从我家到半截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走路最多也就10分钟。刁主任每周三都来坐诊,他会问我近期的血糖控制情况,告诉我下一步怎么服药,还给我开健康食谱,讲得特别详细。”周先生满意地说。

2018年,许昌市中心医院又与该中心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全面负责分级诊疗质量与安全控制工作,逐步实现在医院管理、学科建设、临床医疗和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仅今年上半年,该院专家到各紧密型医联体成员单位坐诊、会诊、开展教学查房和健康讲座等420余次。

通过定期派专家到基层医院查房、坐诊、会诊、开展讲座,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群众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享受到优质诊疗服务。

“造血式”帮扶,

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许昌市中心医院非常注重对医联体成员单位进行“造血式”帮扶,帮助其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对此,鄢陵县中医院院长晋相林感触颇深。

由于技术难度大、专业人员缺乏等原因,鄢陵县中医院已经10多年没有开展神经外科业务。这成了晋相林的一块心病。成为许昌市中心医院医联体成员单位后,他终于看到了希望。

今年3月份开始,许昌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每个月都会派一名中级职称以上医生到鄢陵县中医院上班一个月,帮助其采用相关技术。第一个月,该科主任医师赵中甫就带领鄢陵县中医院医护人员做了11台神经外科手术,收治了几名不需要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还开展了8次业务培训。

另外,鄢陵县中医院也会派医生到许昌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进修学习。8月5日,鄢陵县中医院一名医生结束为期2个月的进修学习后不久,又一名医生被派到该科进修学习1年。“这名医生通过考核后,我们将授予他处方权,在提高其技术水平的同时,使其规范书写病历、管理患者,真正实现同质化发展。”许昌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冠军说。

虽然这种帮扶只进行了5个多月,但效果非常明显。晋相林告诉记者,目前,鄢陵县中医院每个月可收治10多名神经重症患者,可及时、正确地抢救一些急症患者,也初步组建了一支神经外科团队。

借力“互联网+”,

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开始建立医联体时,我们就强调,医联体是一个责任共同体、发展共同体,要实现医疗质量、管理质量、医疗技术的同质化,促进成员单位同质化发展。”许昌市中心医院院长牛锋对记者说。该院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纵深推进,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救治网络,提高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和医疗服务的整体效率。

影像医生短缺,一直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临的一个大问题。该院将远程影像、远程心电、远程会诊、远程教学等平台,与医联体成员单位及乡(镇)卫生院的信息平台进行对接。该院还建立了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许昌分中心,能与北京301医院等进行远程会诊,可对接省级和国家级名院、名医。

医联体成员单位将心电图、CT等检查结果传输到信息平台后,许昌市中心医院专家可很快地进行诊断。同时,该院建立了手术转播系统,对一些高品质手术进行转播,方便医联体成员单位观摩、学习。

让人才、技术、信息多跑路,让患者少跑腿。随着医联体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将日益完善,患者也将越来越便捷地享受到优质的诊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