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增阳
以长篇历史小说《轩辕黄帝》摘得河南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小莉在现代文化的大背景下,全景式展示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顺应人民期待和历史进步潮流,始终同先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艰难历程、与命运作抗争的奋斗故事。
在6月份召开的许昌市第五次文代会上,张小莉当选为市文联主席,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她面临着带领许昌文艺事业再创辉煌的重大使命。
从个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进行文学创作到带领许昌文艺事业发展,张小莉有着自己的规划,并不断探索着更加多样的可能。不久前,张小莉接受记者专访,谈创作,谈文艺,也畅谈了她对许昌文艺事业发展的思考。
从历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
熟悉张小莉的人都知道,在担任市文联主席之前,她在市纪委主抓宣传教育工作。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张小莉用文学创作来记录反腐败胜利成果、展示全面从严治党新气象。“文化传承着历史,牵系着未来。坚定文化自信,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是我们应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柔软的力量,最能浸润人心。文化就具有这种深沉绵厚的穿透力。”张小莉说。
“身处这个正在发生震古烁今伟大变革的时代,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深知,只有奋力挤进历史深处去重新观照生活,才能窥见那些丰饶的景象、那些精神的瑰宝,才能让泱泱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绽放时代之芳华。”张小莉说,她创作《轩辕黄帝》,灵感来源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她曾在位于“轩辕故里”的河南机场集团团委工作3年多。轩辕黄帝作为华夏文明的始祖,其“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不怕牺牲、济世兴邦的奋斗精神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共同的文化基因。
“千流同源,万脉归宗。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植根这广袤厚重的中原沃土,那大气雄浑的轩辕黄帝雕像、沧桑肃穆的‘轩辕故里’碑,无不在躁动着我体内奔腾的炎黄血脉,召唤我梦回浴血逐鹿的远古英雄时代,追寻华夏文明之魂,用笔墨弘道,以情怀润心,钩沉千年灯火,绵延轩辕精神。”张小莉说。
2018年许昌三国文化旅游周期间,张小莉推出《曹操传》。这是一部全面描写曹操一生的长篇历史小说,共21章,近60万字。书中,张小莉从多个层面对曹操进行了细腻刻画,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曹操,为曹操发正名之声。该书有形有影、有论有评,描绘了一幅群雄逐鹿、气壮山河的壮观图景。
“在许昌这片绵延千年的曹魏文化热土之上,我时时梦回三国,感受着曹操气韵的鲜活脉动。曹操在许昌建功立业25年,他的大好年华都给了许昌。我深深眷恋着许昌这座古城,也渴望通过自己笔端流淌的文字,扬曹魏气韵、书建安风骨,还蒙尘千年的曹操一个真实的面目。”张小莉说。
在文艺创作中把握时代脉搏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近年来,我市文艺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持续繁荣发展,创作环境更加和谐,文艺家队伍进一步扩大,精品力作和优秀人才不断涌现。我市文艺工作者秉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宗旨,扎扎实实搞创作,推出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学艺术精品,推动了我市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我市文艺创作大放异彩,杜涯诗集《落日与朝霞》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音乐创作成绩显著,由宋军作曲、许会锋作词的歌曲《小村人的婚礼》获全国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其他如书法美术、戏剧摄影、民间文艺等艺术门类也都有不凡表现。全市文艺事业基础好、状态好、环境好,呈现出健康发展、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
“作为许昌市文艺界的一分子,我深知,打铁还须自身硬,要想当好‘领头雁’,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所以,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创作。白天正常上班,晚上熬夜写作,对于我已成为常态。”张小莉说,近年来,她陆续创作出版了《大风起兮》《醉颜红尘》《人生不能重来》《爱之殇》《曹操传》《轩辕黄帝》等8部长篇小说,创作了《人生不能重来》《托起明天的太阳》《金手铐》《代价》《画皮》《畸变》等多部电影剧本。其中,《托起明天的太阳》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列为全国百部优秀农村影片,廉政题材电影《人生不能重来》在河南、湖南、云南、青海等多省党员领导干部中引起较大反响。
时代是创作的主题,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按照组织安排,今年我从纪委系统到市文联履职。我会和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许昌文艺工作者一起,植根许昌文化沃土,继续讲好许昌故事、传播许昌声音、阐释许昌精神、展现许昌风貌,共同谱写新时代许昌文艺繁荣发展新篇章。”张小莉说,她将带领市文联继续扎根时代、扎根基层,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莲城许昌的历史巨变,描绘许昌人民的时代精神风貌,不断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文艺作品;要使许昌的文艺创作保持良好的状态,继续迸发出活力,为人民群众奉献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为推动许昌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为许昌文艺事业发展增砖添瓦
“笔墨当随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需要全市文艺工作者有新的更大的担当作为。
“到市文联工作以来,我对当前我市文艺工作的现状有了更深的了解。许昌深厚绵长的历史文化积淀、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题材素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施展才华打开了广阔天地。当前,我市文艺事业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相比,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张小莉说,在许昌的文艺创作中,标志性的“高峰”作品较少,创作中功利求成、浮躁迎合之风还未得到根本性扭转,文艺作品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原创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现实主义精品还比较少;现有的文艺成就和许昌的城市发展不相匹配,同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文艺工作者的愿望有一定差距。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许昌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的历史进程中发现创作主题,捕捉创新灵感,反映时代巨变。我们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守文艺的政治性、弘扬文艺的群众性、把握文艺的艺术性、突出文艺的特色性、发挥文艺的创新性,坚定文化自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立足许昌特色,置身生活洪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目标,努力创作出丰富多彩的许昌故事、许昌旋律,贡献出独一无二的声响和色彩,展现出独具特色的诗意和情境,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推动许昌在中原更加出彩中走在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张小莉说。
作为许昌文艺事业的领路人,张小莉不断思考着推动许昌文艺事业发展的更多路径。“坚守初心谱写新篇,勇担使命再创辉煌,讲好许昌故事,把许昌声音传播得更远。在文艺发展繁荣的大潮中,许昌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都要深入民间、深入田野、深入村落、深入社会,向人民学习,深刻体验人民的思想和情感,感受人民的喜怒哀乐,为展示许昌良好形象贡献出我们的力量。”张小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