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炜华
安居才能乐业,房子对中国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从小街陋巷到精装小区,从“有住的”到“住好房”,住房变迁折射出的是一座城市的变化,更是人们幸福生活的见证。
从筒子楼到商品房
在“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追寻·见证 宜居许昌”大型主题宣传报道活动座谈会上,恒达集团总裁助理、企划总监林媙用一组数据展示了住房的变化:1949年,我国人均居住面积是4.6平方米;1978年,人均居住面积下降到3.9平方米;2018年,我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39平方米。
今年79岁的张奶奶对于许昌的住房变化深有体会。
30多年前,张奶奶的丈夫在许昌市百货公司上班。“那时候,我们住在筒子楼里。我们一家4口人,只有9平方米的一间房,住不开。刚开始的时候,是他们爷儿仨住,后来又租了一间,我才跟来住。”张奶奶说,“就这,还被人羡慕住得宽敞。”
“我们住的这间房分出半间当了厨房,还有很多人把蜂窝煤炉子放在过道里。”张奶奶回忆道,厕所、水龙头等都是一层楼公用,每天早晨洗漱、上厕所都要排队,让人苦不堪言。
“现在的楼越来越多、越盖越高,人们的住房条件也越来越好了。”张奶奶说,“以前想住上楼房,要等单位分,现在有钱就可以自己买房;以前独立的卫生间、厨房,想都不敢想,可是现在,一套房里有两三个卫生间,小区内还有花园、健身设施,老了倒享福了。”
从“有住的”到“住好房”
从创“三城”到“四城同创”,到建设智慧型、创新型、美丽型、文明型、幸福型的“五型许昌”,到建设实力许昌、活力许昌、魅力许昌的“三力许昌”,再到如今的创建“智造之都、宜居之城”,几十年来,许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
而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一变再变。一位多年从事房地产销售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2010年前,人们买房首先关注的是价格;在2015年前,人们买房首先考虑什么户型,单价多少,总价多少;在2017年前,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成为人们购房的重要参考;而现在,随着城市的日益发展,开间、景观、物业等成为人们首先考虑的问题。
从最初的“有房住”就行,到后来的“挑楼层”“挑户型”,再到“挑环境”“挑服务”“挑品牌”,许昌的人居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革新。
建设“宜居之城”
“宜居”是对城市适宜居住程度的综合评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指出,优质的教育环境、健康的医疗环境、绿色的生态环境、安全的社会环境、舒适的居住环境、便捷的基础设施、活跃的经济环境等,是衡量城市宜居竞争力的重要标准。
毫无疑问,舒适的居住环境是衡量一座城市是否宜居的“压舱石”。
在建设宜居许昌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有责任心的房地产企业和建筑企业,建设了一个个品质楼盘和宜居楼盘,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许昌样板”。
恒达集团总裁助理、企划总监林媙表示:“恒达集团作为本土房企,27年来见证了许昌城市的变迁。27年来,恒达集团不断提升百姓居住品质,为市民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社区。未来,恒达集团将加快标准化建设步伐,用‘恒达人’的专注精神,为许昌的城市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腾飞地产策划总监王金辉表示:“作为一个外地人,在腾飞地产工作的这些年,我见证了许昌城市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对品质的坚守,还是对土地的敬畏,都是腾飞地产对于匠心精神近乎偏执的传承和践行。未来,腾飞地产将继续秉承匠心精神,以品质建筑让许昌市民见证城市建设成果,感受城市人居环境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