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峡 文/图
11月22日上午10时,记者在许昌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见到李勇志时,他已经一口气工作了5个多小时。前一天晚上10时许,他刚回到家,因为抢救患儿,凌晨又紧急赶到了医院。
连续多天,许昌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成功救治超低龄早产儿的喜讯不断,而李勇志的家里却乱了套:父母及家人都患了感冒,大儿子出水痘正在高烧。早出晚归的李勇志顾不上照顾家人,常常回到家里时,孩子已经入睡;早上出门时,孩子还未醒来。这样的工作节奏对于他来说,已是常态。
毕业于郑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儿科系的李勇志,已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奋战了17个年头。新生儿的特殊性要求医护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重症的新生儿更需要医护人员精湛的救治技能。随着许昌市妇幼保健院软硬件的升级及新生儿科医疗技术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精湛的插管技术、呼吸机应用的保障下,该院新生儿科救治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近年来,该院产科技术也在持续提升,每个月400多例的分娩量,让新生儿科的救治工作相对紧张起来;新生儿科所释放出的强大的救治能力,又让产科的高危孕产妇越来越多。不少高危孕产妇觉得在许昌市妇幼保健院分娩,母子安全都有保障。李勇志和他的团队没有辜负患者的信任。
今年8月,高龄产妇张女士突发胎膜早破,小宝宝离预产期还有3个多月就迫不及待地降生了。小宝宝胎龄只有26周+4天,是超早产、超低出生体重儿。小宝宝整个人仅成人巴掌大小,皮肤薄得像一层纸,连血管都清晰可见,小脚印也只有成年人拇指那么大。尽管分娩过程很顺利,但因为胎龄小、体重小、呼吸窘迫等情况,小宝宝立即被转入新生儿科病房,进行一系列抢救工作。
为更好抢救患儿,新生儿科成立了救护小组,李勇志带领医生团队详细制定每日诊疗计划,实时作出精细调整;同时,新生儿科护士长何亚伟带领护理骨干组成“一对一特护团队”,对小宝宝进行24小时专人护理。救治过程曲折而艰辛,在全院多个科室的全力配合与支持下,患儿渡过了一系列难关。经过近百个日夜的精心治疗与细心呵护,小宝宝各项生命体征稳定,达到出院标准。出院后,小宝宝的家人将一面情意满满的锦旗送到了该院新生儿科。
在救治这个小宝宝之前,该科还成功救治了一个26周+6天的早产儿,李勇志和他的团队不断刷新着我市最小胎龄超早产儿成功救治的记录,但这种成功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越来越弱。作为许昌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部部长,李勇志站在了更高的思考维度。
2018年,德国新生儿科专家伊夫林教授到许昌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学术交流,将先进的袋鼠式护理传授给该院新生儿科的护理团队。今年,伊夫林教授再度来访,李勇志和他的团队已将袋鼠式护理发挥到了极致。
这种打破新生儿重症监护传统的隔离理念,将早产儿像袋鼠一样直立式地贴在母(父)亲的胸口,提供他(她)所需的温暖及安全感的人性化护理,被欧美及国际卫生组织确认为最佳的新生儿护理方法,尤其适合早产宝宝。如今,这种袋鼠式护理已经切实惠及患儿,使患儿的康复效果明显更优,住院时间也显著缩短。
近年来,李勇志带领他的团队不断精进,不仅仅是知识、技术的更新,理念的转变在主导着科室高速发展。更规范、更人性、更国际化的救治工作实现了质的突破。
“上医治未病”。救治不是目的。李勇志说,医院不仅是一个治疗的地方,还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保健机构,医疗只是保健的一个有力保障。他要做的是通过群体预防,将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
除了救治患儿外,李勇志还奔走在幼儿托育机构,全力普及保健知识;去县级妇幼机构,推广适宜技术。他说,以前,救治成功一个患儿就很开心;而现在,让更多的人掌握先进技术,救治更多患儿,让更多孩子不生病、少生病,幸福安康地生活,是他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