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晓非 文/图
在医院临床科室中,重症医学科似乎显得有些特殊和神秘。许昌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是一个“硬核”又不失温情的科室,全力守好生命最后一道防线,以“硬核”力量承受生命之重。
“重症医学专业非常重要,这一点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出来。重症医学专业医护人员的参与使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降低。”5月13日,许昌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陈建开门见山地对记者说,“在分级诊疗的大背景下,重症医学专业也显得格外重要,因为一家医院水平的高低,不是看收了多少患者,而是看救治了多少疑难和危重患者。”
如何让各专业科室医生在重症医学科“唱好戏”,是陈建经常思考的问题。在他看来,重症医学科是一个“平台科室”,其任务是把这个台子搭建好,提供坚强的保障,让各专业科室的危重患者都能够在这里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在陈建的带领下,许昌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致力于医疗质量与安全的提升,以及科室的科学和规范化管理。因为这里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稍有不慎就是生死之别,医疗质量和安全是重中之重。
为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许昌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设置了详细的质量控制指标,将此作为质量控制工作的衡量标准,从而实现“让患者有更好的就医体验,让患者更满意”的目标。
作为医护队伍中的“特种兵”,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需要熟练掌握更多抢救技术。许昌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将人才当成科室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注重医护人员对常规技术的应用与核心制度的执行,要求医护人员不仅会采用各项技术,而且能够高质量完成。
经过多年的人才梯队建设,该科已经建立起一支实力强大、结构合理的医护团队。目前,该科医护人员熟练掌握了气管插管术、心肺复苏术、深静脉穿刺术、呼吸机治疗技术、床旁血液净化术、血流动力学监测等抢救技术,为重症患者的抢救提供了坚强保障。
在高质量采用常规技术的同时,许昌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从来没有停止过创新的步伐,不断将新技术应用到临床,并十分重视系统创新。
“我认为,采用一项别人不能做的技术是创新。别人能做的事情自己进行系统完善后,能够比别人做得好也是创新。”陈建告诉记者,成功救治一名患者需要多方面的保障,不仅是一项技术,还包括药物应用、护理等。所谓系统创新,就是不光注重一项技术的采用,更注重规范救治体系的建立,从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该科在重症康复、心脏重症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而且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了科室的区域影响力。
“向管理要质量、要发展、要技术、要科研”是许昌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显著特点。该科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在该科,人人都参与管理,每个人既是医护人员,又是管理人员。
在疾病诊治及患者管理方面,该科实行了医疗组组长负责制,使患者诊治始终处在集体决策之中,能够让诊疗更加全面、科学。在医患沟通方面,该科推行双重的宣教沟通模式,将管床医生宣教与集体宣教有机结合起来,保证宣教与沟通的有效性、全面性,真正改善患者就医体验。该科还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信息化交班体系,变被动服务为主动参与,设置巡视岗,保证患者安全。此外,精细化管理也在该科体现得淋漓尽致。大到患者诊治流程,小到库房和卫生材料的管理,甚至是医护人员饭盒的放置,都是精细化管理的体现。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许昌市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许昌市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许昌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在提升自身水平的同时,还对其他医院重症医学专业发展进行指导,促进全市重症医学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此次疫情就像一次‘大考’,让人们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了重症医学专业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暴露出重症医学专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缺点。这为重症医学专业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重症医学专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陈建对记者说。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发展的道路上,许昌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从来不敢懈怠。他们知道,虽然重症医学科是离“鬼门关”最近的地方,但同样也是患者最后的希望之地。